为深入挖掘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旧高埔村的优秀传统文化,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解决本村留守儿童问题上的作用,拟在传承优秀文化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交汇点上走出一条“一箭双雕”之路,自2016年7月16日起,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新绎队调研组深入增城派潭旧高埔村,围绕宗祠文化、乡土文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焕发农村图书馆活力等方面开展调研活动。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着眼当地优秀宗祠文化与乡土文化 近年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备受关注,因父母入城务工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道德价值观的塑造、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产生种种不利影响,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是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议题。而在增城派潭旧高埔村,就有一成功的范例:广州道德模范肖刚老师以十年心血,于当地张氏祠堂处设立“张九龄国学堂”,为社会热心人士关注留守儿童服务提供了庇护所,更为当地的孩子提供了知识更新的园地。 2015年,肖刚老师十年功德,转战他处,但是他所开创的国学堂模式,启发了新绎队调研组组员们的思路:将挖掘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有机结合,既能培养孩子们的乡土情感,又能在本土认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树立积极的价值观。派潭旧高埔村山清水秀,历史悠久,唐朝名相张九龄后人一脉定居于此已有数百年,当地张氏族谱足以为证。源流既远,民风自然淳朴,民俗尚古追远,乡贤逸事甚多。 针对当地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新绎队调研组决定采取走访与实地调研的方法,收集当地的民间传说、特色民俗及乡贤逸事等。当地张氏族谱有道:“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旧高埔村的山川形胜,就是一把解读村史村风的钥匙。一周多以来,新绎队调研组的脚印,几乎已踏遍旧高埔村及邻村的山水。 “几乎每座山的名字,我都能说出来了”,调研组的组员说,“毕竟那天在那里走了近20公里”。据介绍,他们当天所探访的,是当地有名的、建于万历年间的龙归古庙。倾听古庙负责人的讲述,调研组从古庙数百年百余年的曲折历史窥探当地风情民俗的源流变迁。关于旧高埔村民向善尚德的故事,更是令调研组员深有感触。 访山水名胜之余,调研组重视与乡民的交流,听村民讲村史说往事,更有一番自然朴素的欣喜。听闻有大学生热心探寻旧高埔村的文化,当地德高望重的贤达张老师不辞劳苦,亲自向调研组细述当地的民间传说及村风民俗,并展示了数本张氏族谱。结合文献资料及口述资料,调研组对于当地历史文化的了解更为立体、全面,也由此产生了一份历史责任感。 晚风树下讲故事,乡土传承是此时 “如何能把当地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传承下去?如何让小孩子们了解本村的文化?”这就是调研组在调研中一直思考的问题。新绎队教务组原来曾开设介绍传统文化及当地乡土文化的课程,然而课堂效果一般。观察到当地孩子们常在晚上玩耍,调研组组员们灵机一动,自荐利用饭后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他们把白天调研所得的民间传说、乡贤逸事,经过整理,再绘声绘色,讲给孩子们听。 想不到,孩子们十分接受这样的方式。于是,炊烟刚去,夜幕初上,一群孩子便围在几个大哥哥大姐姐身边,静静地听他们娓娓道来。除了晚上的“故事时间”,调研组还给孩子们开了一节“高埔习俗和传说”的课程,追溯镇村之宝“龙石”的历史,让孩子们领略“貔貅舞”、“舞春牛”、“挂灯”等传统习俗的风采,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乡土认同感 调研,不止于调研 。“把调研所知的当地乡土文化以讲故事的形式,传达朴素而积极的做人道理,反馈给当地的年轻一代,让他们茁壮成长”,调研组员们认为,调研的意义莫大于此。受晚上讲故事的模式启发,调研组在当地机关单位、学校学院团委及社会公益组织的支持下,设计编撰了《旧高埔本土文化少年读本》,希望能够推动当地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传承当地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注重传达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健康成长。 读本中的故事主要来源于数日调研所得,采取深入浅出的方法对故事进行描述、汇编,提炼出故事所承载的美好精神与寓意,内容涵盖旧高埔村张氏名人的故事、当地流传的趣谈、旧高埔村所在派潭镇有趣的风俗习惯等。每个故事后,还有编者巧心设计的问题,借以引导青少年读者思考。先人的品德,淳朴的村风,浓厚的宗族情感,透过文字而出,是感染青少年的精神沃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