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增城碉楼布满战乱时代的伤痕 守护着桑梓安宁 承受着百年风雨的消蚀

17-5-23 10:25|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755| 评论: 0|原作者: 叶曙明

摘要: 在广州市增城区有一种让人触目惊心的建筑——碉楼。一座座耸立在增江两岸。田野是绿的,天空是蓝的,四周是参差的民居,它们显得那么苍老,那么寂寞,有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它们是战乱时代的纪念碑。当战乱已成为遥 ...
在广州市增城区有一种让人触目惊心的建筑——碉楼。一座座耸立在增江两岸。田野是绿的,天空是蓝的,四周是参差的民居,它们显得那么苍老,那么寂寞,有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它们是战乱时代的纪念碑。当战乱已成为遥远的记忆,四乡八镇的碉楼再也不会响起强盗来犯时的报警锣声,时间像东江水一样逝去,而这些碉楼却依然默默耸立,仿佛是那个远去的年代,因一时粗心,忘记带走它们,遗落在这个不属于它们的时代,承受着百年风雨的消蚀。


完全是为应付盗贼和战乱而修建的

增城碉楼遐迩闻名,其功能与开平碉楼有所不同,开平碉楼多为华侨兴建,既为保卫桑梓,也有宣示宗族荣耀之意,因此碉楼设计极尽繁复华丽。不同国家的归侨,修建的碉楼风格各异,有英格兰式、法兰西式、德意志式、意大利式,形成相当奇特的景观。而增城的碉楼,并无炫奇争胜的意味,完全是为应付盗贼和战乱而修建的。增城碉楼的历史,有一些甚至可以追溯到明代。

派潭镇新高埔村甘田社的八角风车子母碉楼,如中新镇高车村的十二角炮楼,又如荔城街夏街村的王屋楼,再如中新镇五联村罗屋社的罗屋炮楼,根据记载,都是始建于明代。但后来显然重建过,因为它们的射击孔,都不是为弓箭设计的,而是为现代的火枪设计的,从现在射击孔周围的墙砖来看,似乎也看不出修补改建的痕迹。在新高埔村,就有两座相传始建于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的碉楼。那时大明江山在李自成与关外清军的夹击下,已风雨飘摇。薮泽龙蛇,无不蠢蠢欲动。

增城区派潭镇新高埔村的八角风车子母楼

新高埔村民未雨绸缪,建起了两座炮楼,以防外敌侵扰,守护桑梓安宁。两座炮楼,一大一小,并排而立,相隔2.35米。大楼面阔16.65米,进深12.28米;小楼面阔13.97米,进深10.06米。两楼都是硬山顶,碌灰筒瓦,四个角位分别向外凸出一级,这种设计,是为了减少火力的死角位,阻击已经逼近楼底大门的敌人。炮楼平面呈八角形,状似风车,所以村民都习惯叫它们为“八角风车子母楼”。

炮楼坐西朝东,门前砌六级花岗岩石阶。首层为三间两廊布局,二至四层原为木板地,现已废毁。每层的八面墙壁均开有窄长形或葫芦形的射击孔。楼内楼外都有水井,也有专门储备粮食的地方,可供长时间固守。两楼守望相助,互相支援。据说抗日战争时,日本军队曾进袭新高埔村,村民退入炮楼躲避,日军不知底细,在这座巍巍然的明代炮楼面前,不敢造次行事,扰攘了半天,最后收队离去。

增城区派潭镇新高埔村的燕誉楼

在新高埔村旁边,还有一座四层高的碉楼,建于清代。原坐落于涉趣园中,园主张直曾任龙门县县丞,富甲一方,建涉趣园,规模宏大,可供人一日之游,然今已湮没。燕誉楼坐北朝南,总面阔11.4米,总进深10.3米,楼高约20米,正面建双镬耳封火山墙,两只镬耳之间还有灰塑龙船脊,造型之奇特,令人眼前一亮。在脊下楼额镶嵌一块红砂岩石匾,横刻“燕誉楼”三字,是清乾隆朝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湖南人张廷禄所题写。

为了写这三个字,他一连痛饮十日,自称“斗酒一字”。燕誉楼还有一副楹联:“四面楼台三面水;六花多情五绽开”,据说是一个七岁稚童所写。碉楼的后部是镬耳封火山墙,垂脊末端置陶塑葫芦,观瞻甚为雄伟。青砖石脚,灰砂铺地。二至四层的四面墙壁,均设数个窄长形射击孔。顶层开两三个花岗岩方形窗。首层大门为花岗岩石门夹,门内五房一厅,以通道分隔出前后两部,前部明间为厅,左右为房。厅的一角有水井。后部为房。楼上各屋都有五间房,铺木地板。

燕誉楼的东面和北面,各有一道石桥,架设在护村河上,均为一墩两孔,大约与碉楼是同一时期修建的,东桥长7.8米,宽1.5米;北桥长8米,宽1.7米。桥面、桥墩和两头的金刚墙,全用花岗岩石条做成。这些桥梁坚实耐用,久经风雨,直到今天仍在使用。清代邑人秀才吴学思曾写《燕誉楼》诗,赞美这座碉楼:“百尺高楼倚翠微,朝来野色媚春晖。绿成围处千篁绕,清到门边一水飞。浮槛山光长侑酒,对人花萼欲香衣。月明容有吹箫客,曾向当年引凤归。”

也许有人诧异,一座防御性碉楼,何以会出现镬耳山墙?然而,燕誉楼的镬耳山墙,并不是孤例,类似的碉楼建筑,在增城所在皆是。中新镇罗屋社、里汾村、小楼镇竹坑村、朱村街丹邱村、新塘仙村石滩镇白江村,都可以见到镬耳山墙的炮楼,有如鹤立鸡群,在村园门巷之间,卓然耸拔。

增城区荔城街夏街村的碉楼

荔城街夏街村的炮楼,原设计与王氏宗祠合为一体。夏街王氏始祖是荔城棠村王氏三世祖王镜湖,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从棠村迁到夏街开村,当时夏街还是荒无人烟,王氏族人在这里开屯兴垦,艰难创业。其后叶氏、黎氏、石氏、黄氏等,亦陆续迁入,夏街遂成一人烟稠密的乡村。明代王氏族人在村中兴建宗祠,为了显示其门庭奕赫,在宗祠后部建了一座楼高三层约12米的碉楼。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