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吃喝玩乐 查看内容

荔乡仙境古韵游:散落于增城圩镇的古村落

11-3-2 08:53|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256| 评论: 0|来自: 增城日报

摘要: 增城市素有“荔枝之乡”的美誉,自古以盛产岭南佳果荔枝著称.拥有“白水仙瀑”,“何仙姑家庙”,“大丰门漂流”等著名景点...... 当地既有客家围拢屋,又有畲族村寨,更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明清汉族村落祠堂寺庙,和当地丰富 ...

增城市素有“荔枝之乡”的美誉,自古以盛产岭南佳果荔枝著称.拥有“白水仙瀑”,“何仙姑家庙”,“大丰门漂流”等著名景点...... 当地既有客家围拢屋,又有畲族村寨,更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明清汉族村落祠堂寺庙,和当地丰富的传说故事一起构成了增城多彩的历史人文类的旅游资源.



岭南的周庄东,西境村
   
增城市小楼镇腊埔东境,西境村只有一墙之隔,约有500年的历史,周姓家族居住地,现居民1500人左右,一条长约1500米的古老石板街贯穿两个村落.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具有岭南民俗的明式风格古村落,青砖构造,规格整齐,坐向统一,有古街道,私塾,村内庙(祠堂),塔(文昌塔),石桥经历百年风雨,依旧古迹可寻,古朴的集贸古街800年来紧密的连系着东西境古村落,是周姓家族几百年来生产生活,生息繁衍的聚居地.

老街内质朴的麻石道路,错落的祠堂厅夏,整齐的民居排屋,还有旧时私塾,举人旗石以及极富岭南特色的“田,塘,村,林”古村落格局,无不包含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这里是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交汇,是儒教,道教和佛教的融合,是古代农耕文明与现代都市农业的碰撞,闪亮与和谐.东西境老街的保护和开发是岭南旧时居民生产生活,墟市商贸繁华的再现,是探究,发掘,传承岭南文化,客家文化,耕读文化的宝贵历史文献资料.

客家古村聚集地派潭
   
通常的说法是,派潭的村庄集中在元,明,清三个朝代建村,而且一旦建村,大都世代厮守,甚少有村庄消失.在白水寨风景区内,典型的古村有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腊田布村熊氏宗祠,邓村石屋,高埔禾岭头,新高埔,何大塘(围龙屋)村,高滩上塘,车洞(水车)村等.
   
走在古村的小路上,偶尔路遇派潭的老人,他们会对你述说这条古村落的三个传播过程:一是江西,福建,新丰三地是主要发源地,从江西或福建经新丰,以新丰为中转点进入增城;二是由县内支系发散,沿路建村,就近“开枝散叶”,当地客家人一般从新丰一线迁来,时间大多是在明朝或清朝;本地广府人一般从派潭南面或西南面迁来,时间一般在宋朝或元朝;三是广府人居住的本地村多由二廊三间一天井或一客厅的院房相隔构成巷村,客家村多是聚族而居廊屋相通的围屋村.
   
邓村石屋是特色鲜明的岭南客家古村.始建于清代,占地3400多平方米,绝大部分村屋目前仍保留清代建筑风格,民居为四合院式,是增城市内典型的较大规模的客家围屋古村落.该村村前为半月形池塘,胸墙,禾坪晒场,村前空地有三排平铺麻石路,左右侧设门楼,村屋正面开着三扇趟栊门(岭南建筑特有的通光透气的外门).最惹人注目的则是村内高22米,宽11米的6层碉堡楼,其楼墙厚就达1米,每层都开有枪眼,非常坚固.

明清原始村落中新坑背村
   
增城市中新镇就在广汕公路旁,镇内有一条鲜为人知的古村落“坑背村”,因为附近的金坑河产有坑贝而得名,是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村内的民居均建于明末清初时期,皆已历经百年风雨,但古代碉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保存相当完好.
   
坑背村依山面水,村前有半月形风水塘,纵向依次排列着祠堂,书房,村屋,碉楼,后山及山林.民居整体建筑分为10列5排,面向东北.各独立房屋形制相似,不少民居上面建有高高的耳锅屋顶,证明该村曾住过高官. 坑背村极富原始村落的古朴风貌.“式谷毛氏祠”是整个建筑群核心的大祠堂,左后角建有坚固的碉堡楼,古时遇敌情,全村人可同时登楼避险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增城论坛|新塘地图|派潭镇|石滩镇|中新镇|荔城街|崔与之|增城绿道|增城丝苗米
增城区|荔城街|增江街|朱村街|永宁街|荔湖街|宁西街|新塘镇|石滩镇|中新镇|派潭镇|正果镇|小楼镇|仙村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