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区新塘镇瓜岭村的朴树:替旅居海外的两千华侨 守望古老宁静的故乡

22-5-27 10:57|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639| 评论: 0|原作者: 龙凌

摘要: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瓜岭村始建于明朝成化初年(约公元1465年),村庄不大,虽然村民不足千人,但旅居海外的华侨却超过两千。据有关规定资料记载、本村最早于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已有首批先民先后到美洲、澳洲和纽西 ...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瓜岭村始建于明朝成化初年(约公元1465年),村庄不大,虽然村民不足千人,但旅居海外的华侨却超过两千。据有关规定资料记载、本村最早于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已有首批先民先后到美洲、澳洲和纽西兰等地参加“淘金热潮”。旧时挖金矿叫“卖猪仔”,靠做苦力谋生。从1866年至1930年移居到纽西兰的华人,只要交30英磅人头税便可入境。开始去时借水脚(洗费),立契约,从香港或澳门落脚,坐太古行三枝桅货轮船去。传闻长需一个月,短则要25天时间才到目的地。


为了节省盘缠,只能坐下等舱,如遇大风大浪,大船沉没,那就是葬身大海,“险过趁洋”就是这么来的。1885年就有村人同船沉没,只一人爬到桅杆上获救。村人远渡重洋者多在1902-1903年间,占村中男丁居乡者50%以上,多以澳洲、新西兰为主,加拿大和美国,越南、古巴、泰国次之。初到之时,多以耕菜园、卖水果、开理发店、洗衣店等工作较多,也有相当部份村人参加去淘金。有相当部分的华侨在异国生活无着、水脚无着而终老海外。

为了继承“香火”,当时很多外乡人过继入本村,粗略统计就会有六至七成是外乡人过继入的。传闻还有用公鸡与新娘拜堂之说,这说明华侨回乡一趟不易。“我们要有狮子般的体魄;我们要有农工们的身手;我们要有革命家的精神;我们要有科学家的头脑;我们要有艺术家的情感;我们要有哲学家的思想。”由于华侨兄弟在海外接受西方先进文化思想影响,早在民国元年(1912年)就由华侨黄田惠、黄焕森、黄锡树等从海外募捐一万五千元回乡在黄公四房祠堂里办起了增城县第一间初级民办小学。

为了使经费有来源,并得乡人黄松礼、黄同法等人提议,凡乡人在外埠获利回乡者,须每次捐五英磅作为村的教育基金,支持办学,并购置广州三层校产一间出租,使学校有固定收入,此举得到海外华侨的大力响应和支持。由于是当时增城县第一间民办小学,曾受到增城县政府的肯定和嘉奖。九十多年前的学校就有了如此理念,也难怪“瓜洲小学校刊”出版时,曾得到国民党政界要员孙科、林森、于佑任、吴铁城、王世杰、陈树人等题词。

20世纪70年代初,据当时约90岁的老华侨黄陈标(文炬之父)在来信中回忆说他孩童时就有了大步头渠口边的龙眼树,多次打风被吹断,渠下树根已成奇形怪状。此树龄估计200年以上。朴树,生长在瓜岭村大坣头,村人叫桑丝树。以前的瓜洲河水很清澈,下河洗澡时,脱下的衣服就放在树头边,然后到河里摸鱼玩耍嬉戏。现在想来,那时候的瓜岭村的孩子是多么幸福:接受先进的教育,课余有快乐时光。可惜的是,这棵树在2020年的一天被台风吹断了南边一半树丫。

除了这棵树之外,池塘边的乌扣与寄生大叶榕的鸳鸯树,花基头黑叶荔枝树,沙路头富贵籽(又叫凤眼果),都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从第一批出外的华侨到现在,已是第七、八代人了。这些后人已完全西化,有些跟土著和外国人通婚。但为了纪念故乡,每年都有大批华侨回乡探亲。“宁远碉楼”就是家乡的象征,他们回乡在碉楼前照相留念,回去与父母亲人交待,就算是回到了家乡。

相关资料:作者龙凌

龙凌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增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新塘文艺》主编。1994年所创作的诗歌由中国国际文学艺术作品博览会认定为文学类三级作品,曾获冶金部铁流文学奖,增城首届文艺奖,《诗刊》、《人民文学》和《作品》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征文奖,著有诗歌集《钢铁与梅花之间》(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有《新塘文萃》、《新塘民间故事选》、《人文新塘》(画册)、《新塘教育》(画册)、《印记新塘》等10余种书,诗作入选有《珠江诗派-广东百年珠江诗派诗人作品选析》《中国太阳-北京文学建党90周年征文文学作品展》《南方诗选》等选本。2015年1月,获得“广州市职工艺术家”称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