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人物事迹 查看内容

增城区中新镇坳头村的岗埔围龙屋 诉说着陈氏先祖在此繁衍生息的历史

23-8-7 07:35|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453| 评论: 0|来自: 增城日报

摘要: “围龙屋,好风光,倚山面水竹绕墙。严冬暖,酷暑凉,厢廊厅井好堂皇。”一首客家童谣道出了客家人浓浓的家园乡愁。千百年来,客家人在一次次辗转迁徙中,开疆辟土、建立族群,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客家民居的 ...
 “围龙屋,好风光,倚山面水竹绕墙。严冬暖,酷暑凉,厢廊厅井好堂皇。”一首客家童谣道出了客家人浓浓的家园乡愁。千百年来,客家人在一次次辗转迁徙中,开疆辟土、建立族群,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围龙屋就是最好的见证。围龙屋是客家人群体聚居的建筑,被誉为“客家人的精神家园”,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

建于清朝 曾走出38名秀才

在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坳头村,至今仍保存着一座传统围龙屋——岗埔围龙屋,为广州地区少见。300多年来,它历经风雨而不倒,静静地诉说着陈氏先祖在此繁衍生息的历史,成为人们了解客家民居特色及探究客家文化的“活化石”。2015年,岗埔围龙屋被列为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新镇福和片区的坳头村是一个偏远宁静的客家村落,由7个自然村组成,岗埔是其中之一,赫赫有名的围龙屋就位于村中。近日,记者走进坳头村,探访了这座传统客家围龙屋。

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通往坳头村的公路很是顺畅。沿着乡村公路一路上行,不多时,围龙屋就出现在眼前。该建筑坐东朝西,白墙黛瓦,与周边郁郁苍苍的林田交相辉映,让人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据了解,岗埔围龙屋建于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相传陈氏家族从河南颍川迁徙而来,先到福建,后到广东梅州蕉岭,最后迁入增城坳头村生活,岗埔围龙屋正是由岗埔陈氏始祖陈文渠在立村时所筹建。时光荏苒,一代又一代陈氏族人在这里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岗埔围龙屋也得以传世至今。

除了是一方安居之所,岗埔围龙屋还是陈氏族人的骄傲。据史料记载,该围龙屋曾走出了38名秀才,堪称“秀才村”,而这在围龙屋外平地竖着的两对旗杆夹上,得到了印证。“这些旗杆夹是‘秀才碑’,围龙屋每逢出一名秀才,就会竖起一对旗杆夹。过去,这些旗杆夹密密麻麻的,但多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掉了,这两对是我们好不容易找回来的。”岗埔村一名陈姓村民介绍道。

前方后圆 体现“天人合一”

历经300多年风雨,岗埔围龙屋依然屹立在群山之中,散发着悠悠古韵。2002年9月,岗埔围龙屋被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2015年9月,该围龙屋被列为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古代人们常以家族为聚居单位,一个家族就是一个村落,一个小型的宗法社会。岗埔村的陈氏家族也不例外,为保护族人的安全,岗埔围龙屋的建筑结构奇特。该围龙屋的前边是一个低三尺的半月形水塘,水塘往下是绿野田畴,而水塘之上则是围龙屋的主体建筑。

据了解,岗埔围龙屋是一座青砖、泥砖、木、卵石三合土混合结构建筑,整座围龙屋南北阔38.6米,东西深40米,占地1544平方米。围龙屋的中间部分为二进深的祠堂,村屋以祠堂为中轴,绕祠堂的左右及后面建扇形环屋带,由26个房间组成。在祠堂的左右,有宽4米、深17.5米的纵巷,前带门楼式小门,门楼的屋顶及门面墙与祠堂和环屋带相连,使整个村落连成一体。

记者注意到,在祠堂的后面与环屋带之间,有一块半月形的空旷地,用卵石铺砌而成。据增城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邱晓青介绍,这块空旷地俗称为“胎地”,胎地与屋前的半月形池塘如同两个半圆相合,形同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式。两个半圆,围绕着方正的堂屋,寓意“天圆地方”,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