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註冊 登录
增城视窗 返回首页

鈊汰乿的个人空间 https://www.520zc.com/?3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荔苑博谈》:增城本土作家湛汝松献给荔乡文化的赞歌

已有 906 次阅读14-1-19 10:39 |系统分类:散文&文章| 随笔集, 文化人, 增城, 新塘, 文章

湛汝松是增城开发区退休工作人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增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增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退休后坚持文学创作,设有文化博客《新塘拾贝》;在各地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00多篇,出版有散文集《品味新塘》、《荔乡拾贝》、《寻觅甘泉》和评论随笔集《荔苑博谈》。
 
《荔苑博谈》是一本聚焦荔乡文化现状和文化人的文艺评论和随笔集。集子里的文章,有为文艺书刊、艺术展览撰写的序言,也有为文艺作品、文艺友人撰写的评论,还有为文艺活动、文化现象创作的随笔。所以冠名《荔苑博谈》是因为书中所有文章,全都选自湛汝松的文化博客《新塘拾贝》。这是湛汝松献给家乡文化和文友的一组心歌。

荔乡增城,自古文人荟萃,文化积淀深厚。深受家乡传统文化熏陶的湛汝松,自少爱好文学,喜欢用艺术审美的观点去观察生活,思索世界。一旦发现闪光亮丽的风景,发现出类拔萃的奇葩,湛汝松就会用文字将其现象连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20世纪80年代初,湛汝松在新塘文化站工作时曾访问过家乡两位老艺人,一个是篆刻盆景造诣甚深而又深居简出的农民湛彭辅,一个是榄雕工艺精湛的雕刻工艺厂的厂长黄学文。

他们的艺术作品让湛汝松惊叹,他们的艺术追求令湛汝松感动。那时,网络传播还未出现,湛汝松只能撰文借助报刊与大家分享,引起人们的关注。料想不到的是,湛彭辅的篆刻作品和人物专访不但在《羊城晚报》与读者见面,其篆刻作品还被广州市文化局领导带到异国,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艺术品。

“新塘榄雕”也不但刊载于《广州日报》,收录在《广州民间艺术大扫描》,而且得以代表“广州榄雕”被收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学文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榄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88年以后,湛汝松虽然在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开发区从事经济管理工作,但文学始终是湛汝松的业余爱好。

改革开放后的荔乡,艺苑百花争艳;文坛萃韵氤氲。退休以后,湛汝松便以“艺海玩泥沙”的心态,经常与朋友一起参加家乡一些自己喜爱的文艺活动,以艺自娱,以文会友,怡情闲逸于文艺百花园中。家乡有很多活跃的民间文艺团体:新塘书画协会,坚持活动近30年,曾应邀赴韩国作文化交流;

新塘摄影协会,“年年相约荔枝红”,影展走进中国美术馆和香港中央图书馆;新塘的文学作者,小说、散文、传记、诗歌等作品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乡村社区的歌舞曲艺团体,众如繁星,舞动新塘,唱响荔乡……这是湛汝松熟悉的文化风景,她令湛汝松志往神驰,流连忘返。

家乡有不少既有奉献精神又有一定艺术成就的业余作家、诗人、美术家、书法家、摄影家、曲艺家和各种文艺爱好者,他们是一朵朵璀璨夺目,异彩绽放,植根乡土的文艺奇葩。家乡有不少颇具潜质,热爱艺术的文艺新秀,他们是一株株脱颖而出,茁壮成长,充满生机的文艺新苗。

家乡还有从四面八方聚会而来作文化交流的文艺家,他们是荔乡的文化使者,是文艺百花园里充满地域异彩的锦绣。他们让湛汝松赞叹感动,令湛汝松欣慰自豪,教湛汝松大开眼界,从而激发湛汝松的创作冲动,情不自禁地以笔谈的形式写下一篇篇文章。湛汝松把这些聚焦于家乡文艺现象,着眼于文朋艺友的评论和随笔发在《新塘拾贝》博客上,以祈更多人在网络中分享荔乡当代文化之芳香。

《新塘拾贝》是湛汝松退休后在网易和新浪网站开设的文化博客。博客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发掘历史优秀文化传统,二是展示当代群众文化之光。开博以来,上传博文已有600多篇,照片4000多幅,结识了不少有文艺爱好的网友。“功夫不负有心人”,《新塘拾贝》博客里的文章得到网友们的热情关注,不少或被报纸或电视台作为新闻信息予以报道,或被报纸副刊或文艺刊物作为作品选用刊登。

选入《荔苑博谈》的文章,大部分曾被报刊选用。不少媒体的记者都说,《新塘拾贝》是人们了解新塘文化的窗口。湛汝松把这类文章加以筛选、整理,并汇编成《荔苑博谈》。《荔苑博谈》的出版,湛汝松要感谢市文联和市作协,感谢支持湛汝松创作的朋友。如果人们能通过这本集子,多点了解荔乡的文化风景,多点认识家乡的文朋艺友,并共同为荔乡的文艺田园浇灌,便是湛汝松最大的心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马上註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