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清初诗人陈恭尹与增城的渊源

11-9-6 16:46|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747| 评论: 0

摘要: "借屋增江口,悠悠十八年。力穷群籍内,身老众人前。曲巷来风满,闭门得月偏。有生同是寓,终恋墓边田。"每当读到这首在增城流传的《漫兴》时,我对南粤先贤、清初岭南大诗人、增城人亲戚、新塘人女婿陈恭尹的敬 ...
"借屋增江口,悠悠十八年。力穷群籍内,身老众人前。曲巷来风满,闭门得月偏。有生同是寓,终恋墓边田。"每当读到这首在增城流传的《漫兴》时,我对南粤先贤、清初岭南大诗人、增城人亲戚、新塘人女婿陈恭尹的敬意便油然而生。陈恭尹很多诗中的意境便徐徐呈现于眼前。据《辞海》载:陈恭尹(1631-1700)清初诗人。字元孝,号半峰,晚号独漉,广东顺德人。幼时父邦彦因抗清牺牲,他以避匿得免。以父荫,明桂王授为锦衣卫指挥佥事。

桂王败后,避迹隐居。其诗多有颂扬抗清人物之作。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也工书法。有《独漉堂集》。陈恭尹是明末岭南抗清名将陈邦彦的儿子。1647年清兵攻陷广州,次年陈邦彦抗清牺牲,全家遇害,恭尹逃出幸免。但陈恭尹究竟隐匿何方?很多关于陈恭尹的史料都没有记载。其实,只要我们认真读一读陈恭尹的《漫兴》,隐匿之谜就可完全解除。
   
“借屋增江口,悠悠十八年”。增城的增江,经新塘注入南海。诗中增江口,指的就是增城新塘。出生于顺德龙山的陈恭尹为什么要借屋新塘,而且一借十八年呢?原来17岁的陈恭尹出逃初时藏在南海弼唐村。后来为了躲避清廷通缉,他被父亲的好友、新塘人湛粹派人用小艇秘密接到新塘,藏于新塘墟附近的坭紫村田舍院落内。增城知县徐土赓怀疑湛粹将恭尹藏在家中,但碍于湛粹是新塘的名贤,便假意把其请上县衙,暗地却派衙差到他家搜查。

新塘人惊闻,出于民族义愤,千人上县示威请愿。知县徐土赓怕激起民变,才下令停止搜捕。但他仍要把湛粹扣留在衙门40天。湛粹无奈,以千两白银贿赂知县才获得释放。湛粹获释后,把陈恭尹从坭紫村接回沙贝住所,藏于夹墙内整整一年。1648年,李成栋在广州发动兵变,宣称归顺南明永历王朝。增城树起南明旗帜,陈恭尹才出夹墙,重见天日。后来,湛粹又将其女湛银许配陈恭尹为妻。

因此,新塘便成了陈恭尹的居住地,直至因被指涉嫌参与"三藩之乱",遭官府关押半年多,出狱后才转居广州城南。其间,陈恭尹除有一段时间离开新塘,北上访友,串连反清复明力量;也曾因“终恋墓边田”而携眷隐居顺德羊额一段时间外,大部分时间都在新塘过着“曲巷来风满,闭门得月偏”的生活。他“力穷群籍内,身老众人前”,经常活动于新塘民间,不断接触新塘的父老乡亲,在新塘写下大量颂扬抗清人物,关心民间疾苦的诗篇。《漫兴》是作者僦居新塘,感怀身世的自白。
  
 陈恭尹的诗歌,悲愤慷慨,以拯救民族,反抗清朝统治者的压迫为己任。这些咏史之作运用一些富有概括力的诗句,准确而又鲜明地勾勒出岭南风物的特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西樵旅怀》(五首之一),就是其中一首富有增城地方色彩的代表作。"罗浮风暖鹧鸪啼,山下梅花客未迷。十里娇歌传玉笛,一弯残月泊沙堤。生存华屋人何处,营垒千秋马独嘶。扶病西州他日路,潘郎怀旧岂堪题。"
   
1648年,李成栋反正,广州一带重立明朝旗帜,永历王朝迁往肇庆,陈恭尹便离开新塘西上肇庆为父请恤,并受“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可是1650年11月,清兵再进广州,增城复受清廷统治。陈恭尹只身走匿西樵,与南明朝廷失去联系。此间,湛粹也因藏匿恭尹被迫到东莞槎滘避难而遇病身亡。匿居深山的陈恭尹便写下这首既关注民族又怀念新塘的诗篇。

诗的首二句用增城背景罗浮山开头,以若暖还寒的山色隐喻动荡的时势;三四句用动静交替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增城南部新塘的水乡风情画。沙堤是新塘的旧名,“十里娇歌传玉笛,一弯残月泊沙堤”一语相关,独到妙处写出当时新塘江边表面娇歌玉笛的繁荣却实质如残月般凄冷的景象。五六句表达诗人对新塘华屋内岳父、未婚妻子和新塘父老乡亲的深切怀念,更对营垒千秋的父亲和反清将士的沉痛追忆。“扶病西州他日路,潘郎怀旧岂堪题。”面对民族危难而又壮志难酬,诗人悲愤慷慨的民族气节跃然纸上。
   
1651年秋,20岁的陈恭尹开始入闽、赣、浙,为抗清斗争四出奔走。然而奔走三年,毫无结果。尤其是父亲死后仍未安葬,受到父亲朋友的训责。1654年,23岁的陈恭尹从漂泊中回到新塘僦居。他不但将父亲安葬于增城新塘雅瑶九头山,而且与湛粹的女儿湛银正式成婚,父妻共同在新塘生活。矢志抗清的陈恭尹,把整个家庭都托付给新塘,完全把新塘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了。
   
恭尹是鱼,新塘是水。陈恭尹很多诗作,都尽情流露与新塘亲友的深厚情谊,不少作品还通过对新塘的怀念,表现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1658年,27岁的陈恭尹再次离开新塘,前往云贵、湖南、湖北、江苏、河南等地继续进行反清复明活动,途经扶胥(今黄埔区南海神庙)时就写下《舟发寄湛用喈、钟裴仙、湛石天》:"扶胥古渡水凄凄,雨后移舟望欲迷。数口寄居秋草外,一身为客楚云西。家无兄弟依良友,地夹河山畏鼓鼙。知已片言应不负,乱离妻子藉提携。"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 试探广州市增城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