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政策先行。这句话用来描述增城教育发展一点不为过。从率先实施撤并学校学生交通费补贴政策,到率先全面实施12年免费教育,增城市一直走在前头。增城教育局局长杨爱华曾说,增城市教育这几年能取得现在的成绩,离不开“12年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施。 高投入的背后,获得的是好成绩的“回报”。记者获悉,增城市2010年至2013年连续4年里,所有普通高中学校均获得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水平评估二等奖以上奖励;2014年,其成绩再创历史新高,在2014届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工作综合评价中,增城市10所公办普通高中有7所获得一等奖,比例达到70%。 ●12年免费教育 从2010学年秋季起,增城便在广州市12区市率先全面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使免费教育年限从9年延长至12年,全市农村、城镇学生都可免费接受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此项惠民措施是2010年增城市委、市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也是全国率先推行高中学费全免的城市。 当时的目标是,希望通过高中阶段免费教育,鼓励、支持、帮助更多的学生读上高中、考上大学,力争到2015年实现增城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以上。事实上,在政策推行的第二年,即2011年,增城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便达到36%。截至2014年底,增城市高中阶段免费义务教育受惠学生共27.2万人次,免费资金达3.4亿元,平均每年免费金额达到8000多万元,补助资金均由市财政全额负担。 ●学生交通补贴 作为省中小学布局调整的10个试点县之一,增城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撤并条件差的边远学校,不过这也造成部分学生上学远的问题。为有效解决布局调整带来的问题,解除家长和学生的后顾之忧,增城从2007年起大力实施财政补贴交通费、午餐费政策,对因学校撤并后上学路程超过3公里以上的学生给予交通费和午餐费补贴,而且随着物价上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交通补助也不断提高,从最开始每生每公里补助0.4元,到2008年9月调整为0.6元,后于2012年再调高。 据统计,2011年至2014年,增城市财政累计投入6452.7万元用于发放学生交通补贴、午餐补贴,累计受惠学生达到67234人次。在实施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增城也因地制宜,坚决保留必要的小学和分教点。比如,保留了目前广州市唯一一所少数民族学校——正果镇畲族小学,这也是广州市最为袖珍的学校。目前,3个老师为仅有的3个孩子坚守着。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因为家庭贫困而错失上学机会的孩子不鲜见。记者获悉,为给家庭贫困学生提供资助,自2007年起,增城便制定实施《增城市扶困助学实施意见》,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全程覆盖的扶困助学体系,扶困范围涉及从小学到大学的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农村纯女户学生、高考上线困难学生、孤儿学生等困难学生,对义务教育阶段符合扶助条件的学生采取“两免一补”政策,即免收学杂费、书本费,补助生活费。 据统计,2007年至2013年,市本级财政共资助学生43667人次,资助金额达3786.4万元。2014年扶助中小学贫困生、孤儿、残疾、农村纯女户学生6188人次,扶助金额512.06万元,有效解决了困难家庭尤其是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入学问题。此外,增城还实施了“送一程”工程,对高考考上大专以上院校的家庭贫困学生给予及时的扶助,对考上本科和大专的家庭贫困学生分别给予6000元和4000元的一次性扶助,确保高考上线家庭的贫困学生不因贫困失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