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阵悦耳的喇叭声在清幽寂静的山村中响起,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因为他们知道,流动百货车来了。增城北部三镇乡村的村民,大多都知道这样一辆流动百货车,它的主人叫石海榕,每隔十多天就会来一趟,不仅给村民带来各种日常生活品,还带来了温暖。“离城远,买东西十分不方便,多亏了这些流动百货车送货上门。”近日,看着一辆在村里穿行的百货车增城区派潭镇的村民张国帆对记者说。 祖孙三代经营流动百货生意 1981年出生的石海榕经营流动百货生意已有10年。说起经营流动百货生意的缘由,他说,这要追溯到其奶奶那一辈。1980年,迫于生计,石海榕的奶奶开始经营流动百货生意,后因身体原因由石海榕的父亲接手,主要在派潭镇附近的乡村销售。石海榕初中毕业后,先后在深圳、派潭等地打工,做过销售珍珠奶茶、在石场运石头等工作,但都不长久,后在家人的建议下,他开始接手家里的流动百货生意。 以前,因流动百货本钱低、客源多等优势,加上容易上手,很多人都做这种生意,可随着潮流的发展,购买的人群越来越少,生意越来越难做,不少人都选择转行,如今唯有石海榕坚持了下来。石海榕说,坚持做流动百货生意,是因为这是一项自由的职业。他可以自由地选择什么时候出发、去哪个村,想休息的时候就休息。 坚持诚信经营获村民信任 早上6时,天刚微微亮,石海榕就开着他的小货车从荔城街出发,前往小楼、正果、派潭三镇的村落。他平均一天到5个村做生意,一个村待半小时到一个小时不等,有时候长达三四个小时,一直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到家。这样早出晚归的日子,石海榕一天天一年年地重复着。每到一个村,石海榕就会调高车上喇叭的音量,告诉村民他来了。有时到较大的村,村民的住处距离比较远,他就会拿着一个小喇叭,在村道上吆喝。路上遇到村民,他会热情地与对方打招呼,谈谈彼此的近况。 选定摆摊处后,石海榕会拿出几张凳子和几块木板,将木板摆放在凳子上后,再把各色各样的货物摆放在木板上供村民选购。石海榕销售的货物除了油、酱油、盐、醋等生活必需品外,还有咸鱼、腊肠、酸菜、腐竹、红枣、饼干及啫喱等各种食物,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饼干、啫喱和咸鱼。由于销售的咸鱼种类多,有越南咸鱼、荔枝咸鱼等,有村民因此称呼石海榕为“咸鱼仔”。 摆好货物后,陆续有村民前来选购商品,不用石海榕动手,村民就已熟练地装好自己想要的商品,再拿给石海榕称重结账。付款之后,一些村民会坐在一旁闲聊起来,得空的石海榕也会加入村民的话题中。有时村民会给石海榕提建议,希望下一次能买到什么商品,他都会一一用心记下。“我觉得到农村卖东西,最重要的是做到不骗人、不骗斤两,该赚的钱就赚,不该赚的钱绝对不赚。”石海榕说,他一直坚持诚信经营,这不仅涉及到生意,也跟他的人格有关系。唯有这样,生意才能做得长久。 经商不忘帮助孤寡老人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平时在家的村民以“三留守”人员为主。这类人群购买力较低,导致农村百货生意差,村里的商店、小卖部纷纷关闭,一些偏僻村的留守村民若想买日常用品,就得跑到十几里远的镇上,非常不方便,而流动百货车的到来,正好满足了这些留守村民的需求。 石海榕坦言,他每天赚取的利润不多,除养家糊口外,所剩无几。而他一直坚持做这门生意,是因为他感觉自己与村民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主顾关系,反而更像是朋友,尽管他们并未深交过,但就是这一来一往的闲聊与问候,让他的内心感到温暖。就在摆摊的过程中,石海榕不时接到其它村村民的电话,询问下一次到村里的时间,也有一些村民托他帮忙购买东西。 在西湖坳村摆摊时,一名白发老人笑嘻嘻地走了过来,石海榕一看到他也笑了起来。原来,这名老人因多手多脚,人称“猴子”,目前一人独居,由于上了年纪,人有些迷糊,还有些贪心。来到货物前,老人拿着胶袋来回转悠,不时把商品装进胶袋和自己的裤兜、衣兜里,还用手捂住,生怕别人发现,最后老人拿着只装有几块饼干的胶袋给石海榕结账,他满脸笑嘻嘻的,像是捡了大便宜。 奇怪的是,尽管老人的行为全都落入石海榕的眼中,但他也只是收了胶袋里几块饼干的货款。石海榕说,对于老人的这种行为,他早已见怪不怪,他的处理方式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不知道老人所为,不收老人藏起来的货物的钱。“他一个孤寡老人,日子过得窘迫,人还迷迷糊糊的,在生活上我有什么能帮助他的地方,就尽量帮,没什么了不起的。”石海榕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