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重建愿景的探述:九华山甘泉书院为明朝心学家湛若水的讲学所在

16-3-6 21:52|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685| 评论: 0|原作者: 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会

摘要: 甘泉书院建于明嘉靖六、七年间(1527-1528),遗址于今甘泉禅寺处,为明心学家湛若水讲学所在。湛若水为明代心学中独具特色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建构的“随处体认天理”、“煎销习心”与“执事敬”及“心包乎天地万物 ...
甘泉书院建于明嘉靖六、七年间(1527-1528),遗址于今甘泉禅寺处,为明心学家湛若水讲学所在。湛若水为明代心学中独具特色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建构的“随处体认天理”、“煎销习心”与“执事敬”及“心包乎天地万物”的思想体系,与同时崛起的王阳明心学相呼应,影响很大。今甘泉禅寺果道主持有心重建甘泉书院,约请高德大师来此讲经讲学,期望政府予以关注与支持。

一、甘泉书院遗迹


九华山曾有一座古书院,甘泉书院,坐落在通往老虎洞的途中,今甘泉禅寺附近。《九华山志》云:“在化城寺东,中峰之下,湛甘泉若水曾游此。嘉靖十三年,督学闻人诠,知府侯缄,同知任柱建,寻废。万历五年,知县苏万民重建。前有石刻甘泉二字”。明末书院失修,清咸丰又遭战火,从此书院荒废。今书院遗址路侧确有一石,依稀可见“甘泉石”三字,字体雄浑有力。“甘泉石”上藤萝披拂,随风摇动,越发显其古朴幽邃。

甘泉石的东侧,一片空旷山地,绿茶茵茵,林竹环生。相传当年的书院有讲堂、斋舍等三进房舍。今虽不见古时恢宏的书院,但那依山而筑的静肃灵气依然尚在。空地前面,是一片洼地,四面环坡,只有一个谷口外通。据说这是当年甘泉书院的放生池。如今池里已不见水,数十年的松树零星地长在池中,如竹的植物几乎占据了曾经灵物生活的领地。

池口处的拦水石坝依然静静地卧在那里,只是岁月已经剥夺了它的职责。不难想象,当年这峰半之中的放生池,犹如一面明镜镶嵌于青松翠竹之间,清波与松涛共起涟漪,灵物与书生同享诗韵,是何等的风光景致。立于废墟,感触颇深,可叹战争的硝烟渐去,破旧的山风又起,使得书院消逝的讲学吟诗之声久久不能回归。

二、甘泉先生与甘泉书院

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甘泉都人(现为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学者称甘泉先生,称其学为甘泉学。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历官南京吏、礼、兵部尚书。史称:“江都、休宁、贵池等处,公书院所在而是。”湛若水仅在南京及其周围地区讲学的书院不少,如:新泉书院、甘泉行窝、九华山中华馆谷等。由于甘泉先生的学识与名望,求学之人甚多,往往不能面得甘泉先生之教。

九华山中华馆谷,又名甘泉书院。据《九华山志》吕柟的《甘泉书院记》记载,该书院建于嘉靖六、七年间(1527-1528),是湛若水的青阳县弟子施宗道,江学曾策划建造。嘉靖乙酉(1525)年,青阳藉的门生江学曾、施宗道,到南都受学于甘泉先生,与甘泉先生谈到九华佛国风光,甘泉“先生飘然有往之意”。

江施二人当即表示,愿意建立一座书院,等候他的到来。次年,弘治十四年(1501),青阳人柯乔,往甘泉先生处听他讲学,知道了这件事,兴致勃勃,也表示愿意一同参与建书院,等候甘泉先生游九华。第三年,邑尹祝增,从京城回来,途中拜见了甘泉,知道甘泉先生有意在九华山建书院讲学后,也有意支持。

江施二人回到青阳后,在九华山到处选择建立书院的最好之地,最后,选定在化城寺东,摩空岭下,伏虎洞(今称老虎洞)西南。但此处已有一座小庵,影响建筑,他们便告知知县祝增。祝增便下令将小庵迁移。选定了营造书院地址之后,接下来就是建筑书院的经费问题,施宗道认为,如果让私人独资或全资来做,从道理上不好说;

如果用公款来筹建,恐怕这事也难以办成。于是,他们便决定募捐筹资,县令祝增也参加了捐款,太学生贵池李呈祥也参与了这件事。但不久,甘泉先生升迁,由于忙于公务,无暇顾及此事。但他的心里仍然不忘到九华山讲学的事,先后两次派人联系落实。且写诗告诫:“神物贵变化,九仞安可停”。

直到嘉靖十三年(1534)春,提学闻人君同巡按虞君游九华山,一同祀奠王阳明祠,池州侯太守乘机向他们禀报了甘泉先生有意来九华之事。两位大人便同意在已选之址构建讲堂斋舍,并命名谓:甘泉书院。随同的知任君柱,立即愿意捐金,合计买田二十亩,资助书院的开支费用。于是,在私人出资,官方出面的情况下,甘泉书院便建成了。前后历时九年。

嘉靖丙申(1536)八月二十三日,甘泉先生携扬、浙、广、福、徽、宁、太、池等地门生和沈生珠等一道来九华山,宿住于甘泉书堂。此时,人子、虞子、池阳前太守侯子,现任太守陆子、贰守任子等人已在书院等候。以及前御史柯乔,乡进士江子、施子,三学教授、司训等人已在书院迎候,欲听先生开讲。据说,甘泉先生取出《论语》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一章,提掇其大义奥旨,作了精彩演讲,并写出文字讲义,给人传诵。甘泉先生时年71岁,任吏部尚书。

版权声明:“增城视窗”(520zc_com)是广州增城最大的本地门户平台,本地特色明显且资讯丰富及时。微博和微信认证号:增城视窗;客服qq:945753060;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 试探广州市增城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