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934|回复: 0

[资讯] 增城区的“公园化”运动要升级 乡村旅游的主体,机制与路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5-8-10 19: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乡村旅游要走出成功之路,要在共性中找个性,把村庄的个性张扬出来;要把文化通俗化,不要把游客当文化专家;要占领高地,跳出常规设置项目;要在休闲设施和环境上多下功夫,打造“慢生活”休闲空间。中国几十万个传统乡村,发展到今天的升级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全国到处开展这项“升级”工作。再高一个层次,是“公园”。肇始于广东增城的“五园化一园”的“公园化”运动,就是在做这个工作。

但是,仅仅“公园化”是不够的,一些条件较好的乡村,可以再升级,成为“景点”。景点与公园的区别在于,景点有经营主体,有投资,有营销,让人“可向往、可进入、可停留、可消费、可回味”,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高位联动。

国内乡村旅游有四种经营模式,一是周庄宏村模式,企业为主,居民为辅,其中,周庄是国企,宏村是民企;二是成都“五朵金花”模式,居民为主,企业为辅;三是乌镇模式,企业经营,居民不参与;四是西递模式,居民为主,集资成立村镇公司,没有外来企业参与。

周庄宏村模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模式。只有企业进驻,才能真正解决资金和经营能力问题,大手笔运作。宏村与西递各方面都相似,宏村因为有企业经营和宣传,游客量和收入多很多。当然,选择企业也很重要。不论是国企民企,一定要有投资实力,有投资诚意,有建设品位,有经营能力。

要引入经营主体,关键是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有了合理的利益机制,才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这个利益机制,要做到“四个满意”,首先是居民满意,其次是政府满意,再次是游客满意,最后是企业满意。居民满意是基础。发展乡村旅游,居民有两个利益诉求,一是增加收入,二是改善生活质量。我们要努力满足这两个诉求。

人与人的沟通,关键是换位思考。乡村旅游,我们总是希望村庄保持原样,古朴原始,但是村民不是动物园里的猴子,等着被游客观看。他们不愿意住在又潮又暗的老屋里。他们儿女结婚要建新房,政府要给出解决方案,在哪里可以建,怎么建。解决的办法有二,一是新旧分开,村外批地新建,整村保护旧貌,功能逐步置换,旧建筑物逐步变成旅游服务场所;二是新旧协调,明确地方建筑的文化要素,新建筑物统一风格,统一色调,统一材料,限制高度,内部可以现代化。

在经营主体落实之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做好风貌保护。在村庄逐渐空心化、人口不断减少的今天,很多村庄仅剩老弱病残,房屋日趋破损。对此,政府首先应界定保护标准——哪些村庄列为古村落?哪些建筑列为古建筑?保护什么呢?一是整体风貌格局,二是代表性建筑物,三是人文历史风俗民情。要改变观念,不能只是保护一两栋建筑。

乡村旅游如何走出成功之路?第一,要在共性中找个性。古村落基本上是五点共性:一是历史,二是建筑,三是名人,四是田园,五是风情。要把村庄的个性张扬出来。观光价值、文化内涵决定了旅游竞争力。第二,要活化文化。要把文化通俗化,不要把游客当文化专家。不能把地方文化做成静态博物馆,要注重参与性、娱乐性。

例如客栈和餐馆,可以发展地方文化主题,把文化和吃住结合起来。客栈要学习台湾民宿,提高硬件水平,要认识到,游客对于住宿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第三,要占领高地。项目设置以及活动的策划,要跳出常规,做更有影响的项目,如品牌会议和论坛。第四,要营造氛围。成都“五朵金花”和丽江的成功,主要在于休闲氛围的营造。要在休闲设施和环境上多下功夫,打造“慢生活”休闲空间。

对于乡村旅游,政府的支持手段可以有旅游系统的营销支持、文化系统的资金和技术扶持,规划经费的支持,评比表彰,等等。企业也可以利用网络活跃人士的微博、博客、微信进行宣传,组织拍摄微电影,编写攻略、书籍等等。各方联手,多管齐下,才能脱颖而出,走出成功之路。(by陈南江)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