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12-4-1 15: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人推销“以房养老”,我怀疑这是房地产商派来的骗子。以房养老的存在,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老人去世后留下的房子有人买且价格不能大幅下跌,否则以房养老就失去可能性。到202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新买房子的绝对主体就是结婚买房的年轻人。但中国近十几年来一直处于超低生育率,这就意味着未来结婚买房的年轻人大幅减少。况且由于独生子女政策,许多家庭变成二合一,这些年轻不需要再买房子,甚至许多独生子女家庭因婚姻而节约出一套房子并把它推向市场。与此同时,新中国第一次婴儿潮人口开始大规模步入死亡年龄,老年人的房子开始大量推向市场。
到那时,一边是急剧减少的房子需求,另一方面是快速增加的房子供给,故未来房价必然大跌。现在中国现在房价处于高价位阶段或泡沫时期,当到你老的时候却变成了大危机或危机过后的严重低迷阶段,这怎么怎么让房子养你?恐怕许多人只能是白白养了房子几十年——即为存钱买房子而节俭了几十年,或分期付款购房当了几十年房奴,未来却因房价大跌而损失严重,没让房子养自己,自己却倒贴养房子。
既然这些养老方式都不行,那商业养老保险是否可以呢?《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一个例子:某人在1996年投保了某公司的养老保险,每年缴费160元,一直交到2028年。从此人55岁那年开始,每个月可以领到300元的养老金直至身故。商业养老保险的保险金额是在投保的时候固定下来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也不会随着银行利息的升降而变化。此人55岁时能拿到每月300元,这个数额是在1996年投保的时候就确定的。但在1996年时,工薪阶层的月收入不过五六百元,300元基本相当于半个月的工资。
而到了2028年,300元能比黄大伯的2元养老金强到哪儿去呢?能吃一顿肯德基吗?依靠商业养老保险也要“喝西北风”了。对于未来中国的养老危机,郎咸平教授建议“仿效美国、日本、新加坡,还有中国香港的做法,最起码每个人要有一个独立的账户,而且这个钱是不可挪用的,然后让每个老百姓都知道自己存有多少钱。”
我认为郎咸平教授在此问题上很弱智。首先说通货膨胀,存钱养老就是一个很傻瓜的养老方式,就是给银行和富人送钱的。所谓通过投资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那有个前提是资产可以很好的保值增值。但未来,由于中国的一胎政策和超低生育率,导致企业所需的年轻有活力的劳动者和年轻消费旺盛的消费者大幅减少,社会整体资产还可能发生贬值,养老金也不例外。假如现在都不生孩子,未来资产价值就逼近零,哪还存在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低生育率就意味着未来资产的低价值,根本无法避免低生育率吞噬养老金未来实际购买力。
也许有人读到这里很丧气了,既然养老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那未来怎么办?我们再回到养老问题的本质,一切养老的本质是工作人口养活不工作人口,年轻人养活老人。要解决养老问题,要么是提高中国的生育率,自己有机会有条件多生孩子;要么去生育率高一点、年轻人口多一点的国家,比如老龄化发展很慢很慢的美国或者年轻的非洲、印度,或在那里投资;要么是把亚非拉国家的年轻人请过来,让他们生活在炎黄子孙的土地上,但未来他们却替代我们的民族拥有中国。
提高生育率,公民多生孩子,是解决未来中国养老问题的根本,其他都是浮云。而现在,最紧迫的就是停止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抓紧时间加大力度鼓励生育。实际上,由于现在中国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在高生活成本的城市,鼓励生育也未必见得有多大效果。由于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中国未富先老,子女数量很少,未来每个年轻人的养老压力很大。这就注定中国人的养老将是非常痛苦的。为了不使这个痛苦延续下降,中国必然采取综合措施解决超低生育率问题。
比如,降低养孩子成本,国家支付养孩子费用;将养老和生育完全挂钩,彻底颠覆现在的“吃大锅饭”式的社会化养老方式。否则,中国人将走不出痛苦的养老泥潭,中华民族也因人口的大幅萎缩而衰微。养老方式不彻底改变,生育不和养老完全挂钩,中国就没有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