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村镇隶属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位于增城区中南部,南与东莞市中堂镇、高埗镇隔江相望,西与新塘镇、永宁街道接壤,东与石滩镇相邻,北与朱村街道相接,区域面积56.65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末,仙村镇户籍人口约5万人,外来人口约1.1万人。1986年,仙村建镇。2004年,并入新塘镇。2012年11月,重新恢复建镇。[截至2020年6月,仙村镇共辖2个社区、17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仙村大道16号。
小楼镇是八仙之一何仙姑的故乡,位于增城区北部,距离中心城区10公里,东接正果镇,西连中新镇,南近荔城镇,北与派潭镇相连。因驻地相传宋末有位老人临终时嘱咐后事,说屋中有小漏,故取村名小漏,谐音小楼,后形成小楼圩。1958年成立小楼公社,1986年建镇。小楼镇总面积136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5.2万。全镇森林覆盖率达57.6%,是广州北部绿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广州市的后花园”,素有“仙姑故里·小楼人家”的美誉。
正果镇地处增城东北部,广州市最东部,北回归线横穿中部,东北与惠州龙门县交界,东南依博罗县罗浮山麓。广(州)河(源)高速、从(化)(东)莞深(圳)高速贯穿全镇。全镇总面积239.41平方公里,人口约5.5万,辖一个居委会,31条行政村(其中畲族村为广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是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广东省卫生先进镇。正果镇属半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区与丘陵占全镇总面积的70%。林业资源丰富,有梳脑林场和兰溪林场。
派潭镇地处广州市增城区北部,北回归线穿镇而过,辖3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8.52万人,总面积289.5平方公里。早在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即于南昆山麓建圩,彼时山涧杨梅树繁多,古称杨梅都,几经演变,自明朝定名派潭沿用至今。古往今来,派潭一直是广州北部的农业与商贸中心,是融会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的重镇。近年来,随着广河、增从高速的建成通车,派潭融入了珠三角城市群1小时生活圈。派潭西北七星墩山中有我国大陆落差最大的白水仙瀑布。
朱村街位于增城区中部,广州市东部,东靠荔城街,西邻中新镇,南接新塘镇、石滩镇,广汕公路贯穿其中。街道办事处所在地朱村社区。朱村街古称“云母都”,朱村在1949年属增城县第三区,1956年为朱村乡,1958年并入中新公社,1961年从中新公社划出设立朱村公社,1983年改称朱村区,1986年改为朱村镇,2004年2月,朱村撤镇改街,成立朱村街道办事处,管辖原朱村镇的辖区范围。朱村街辖区面积94.07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和12个行政村,目前常住人口约4.5万人。
中新镇位于增城区中西部,东连朱村街,西邻黄埔区,北接从化区,南依新塘镇,是省中心镇、广州市示范中心镇。中新镇地处中新知识城、广州东部山水新城、广州教育城、广州经济开发区和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三城两区”之间。由地铁21号线、广河高速及北三环等高速公路、国道广汕公路、省道118线构成的“三横四纵”的立体交通和全面完善的镇村道路网络,使中新镇处于广州市半小时生活圈和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内,为中新镇今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
石滩镇地处增城区东南部,北接增城荔城市区,东连惠州博罗,南与东莞市区隔江相望。2004年由原石滩镇、三江镇、沙庄街“三镇合一”而成。境内有东江、增江、西福河“三江汇合”,有广惠高速、增莞深高速和广深铁路穿境而过,水网纵横,鱼塘密布,地势平坦,交通发达,水乡田园风光旖旎。石滩镇总面积163平方公里,辖44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是增城区行政村最多的镇(街)。总人口约16万人,其中户籍居民人口约13万人,户籍农业人口约9.5万人,外来人口约5万人。
永宁街经历多轮行政区划设置,于2012年11月6日正式成立。主要包括永和和宁西两个地区,以及小部分原新塘的相邻村落。 地处国家级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位于广州市东部、增城区西南部,东接仙村镇,南接新塘镇,西连国家级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埔区),北接中新镇、朱村街。区域总面积约104.14平方公里(其中约25.8平方公里位于增城开发区范围),辖22条行政村、8个居委会;常住人口约3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6万
新塘镇位于珠江三角洲东江下游北岸,广州市东部,东邻仙村镇,南与东莞市隔江相望,西靠黄埔区,北接永宁街,地处广州、深圳、东莞等多个城市区间,是广佛都市圈和深莞都市圈的交集区域,被称为广州东部板块的黄金走廊。全镇面积85.09平方公里,辖32个村民委员会,1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常住总人口49.0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2.8万人,外来人口36.25万人。新塘镇驻地宋代为东江大河湾,后渐成河滩。明代在河滩上垒石围塘,石堤渐为圩集,故名新塘圩。民国27年(1938)增城县治设于
增江街成立于2004年3月,位于增城区东部,与惠州市博罗县交界,地处增江河中游东岸,是增城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增江街总面积86.18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5个社区;常住人口约12万,户籍人口约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2.4万人,非农业人口约2.2万人。增江街自然人文资源丰富,辖有鹤之洲湿地公园、蕉石岭森林公园、太寺坑森林公园等景点景区,存留南山钓台、曲水流杯、古塔宗祠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址,涌现了当代客家学奠基人赖际熙、著名教育家陈宗南等历史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