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5-3 23: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最后仍归宗心之自然、理之自然,强调心之中正、理之当然与自然的统一,因此可以说甘泉是以一种迂回的方式趋近和继承白沙。虽然这一过程引发了白沙学的不同走向,但正如学者所指出的,亦不可不谓对白沙思想“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径路”。因此如唐君毅先生谓湛若水实为光大其师之学者(29),则确论也。
注释:
①如简又文《白沙子研究》认为湛若水之于白沙是“孟子之于孔子”(简又文:《白沙子研究》,香港:猛进书屋,1970年,第353页),陈郁夫也指出湛若水服膺自然,随处体认天理的宗旨也以勿忘勿助为心法,其核心依然流着白沙的血脉(陈郁夫:《江门学记——陈白沙及湛甘泉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41页)。但总的看来,学者大多持湛若水与白沙之学不同的观点,如吴康《宋明理学》认为甘泉是“白沙门下规模阔大、独开户牖者”,更有直接反对师说的地方(吴康:《宋明理学》,台北:华国出版社,1962年,第296页),或者认为“随处体认天理”的学说宗旨与陈白沙有一定距离。
②《祭告先师石翁墓文》,《甘泉先生文集续编大全》卷十三,第7页。本文所用湛若水文集《泉翁大全集》(明嘉靖十五年刻,万历二十一年修补本)及《甘泉先生续编大全》三十三卷(明嘉靖三十四年刻,万历二十三年修补本),均为台湾“国家图书馆”藏,已由台湾“中研院”钟彩钧先生主持点校整理成电子文档,以下所引只在文中注明卷数和页码。
③《祭告先师石翁墓文》,《甘泉先生文集续编大全》卷十三,第7页。
④《甘泉文集·墓表(罗洪先撰)》,《甘泉先生文集续编大全》附录。
⑤张学智:《明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2页。
⑥湛甘泉所说的自然的意义,大部分已经为以往的研究所认识到。如志贺一朗将“勿忘勿助”与“自然”关联,认为这是甘泉思想的重要内容(志贺一朗:《湛甘泉の研究》第四章第三节,东京:风间书房,1980年),乔清举曾经对甘泉自然道体的意义有所揭示,他也指出甘泉所说的境界就是承袭白沙而来的自然的境界,包括自然的胸次、自然的处世应物的态度等(分别参见乔清举:《湛若水哲学思想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第206-207页,第213页)。Woo,Ann-ping Chin的博士论文也有专门的讨论(参见Chan Kan-ch'uan and the continuing Neo-Confucian discourse on mind and principle, Columbia University Ph. D. 1984, pp. 90-91).
⑦《与湛民泽九》,《陈献章集》卷二,中华书局,1987年,第192页。又“学者以自然为宗,不可不着意理会”(见《与湛民泽七》,同前书)。
⑧《自然堂铭》,《泉翁大全集》卷三十三,第17页。
⑨《天关精舍语录》,《泉翁大全集》卷十三,第47页。
⑩《与顺德吴明府》四则之三,《陈献章集》卷二,第209页。
(11)《甘泉先生文集续编大全》卷二十七,第28-29页。
(12)《睟面盎背论》,《泉翁大全集》卷三十三,第4页。
(13)《中者天下之大本论》,《泉翁大全集》卷三,第9页。
(14)《谒石翁墓二首》,《泉翁大全集》卷四十,第16页。
(15)《明故翰林院检讨白沙陈先生改葬墓碑铭》,《泉翁大全集》卷五十九,第6页。
(16)《问疑录附录》,《泉翁大全集》卷七十五,第41页。
(17)黄宗羲:《明儒学案·白沙学案上》卷五,《黄宗羲全集》第七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81页。
(18)《与林蒙庵》,《陈献章集》卷三,第242页。
(19)《新论》,《泉翁大全集》卷二,第21页。
(20)《祭林南川文》,《泉翁大全集》卷五十七,第8-9页。此文作于正德己卯,此时甘泉正在西樵讲学。
(21)陈白沙本有诗云“至虚元受道,”但意义于此处不类,甘泉大概借用此句发挥其意旨。且铭文中引白沙语张东所一段话重在言“虚”,语林南川一段话则点出此理之“实”,甘泉心思不可谓不缜密。
(22)《寄题小圆冈书屋和民泽韵》,《陈献章集》卷四,第384页。
(23)《新泉问辩录》,《泉翁大全集》卷六十九,第20页。
(24)《新泉问辩续录》,《泉翁大全集》卷七十一,第22页。
(25)《自然堂铭》,《泉翁大全集》卷三十三,第16页。嘉靖十五年本“先”作“化”。
(26)《新泉问辩录》,《泉翁大全集》卷六十九,第24页。
(27)关于“背景”这一理解角度,笔者主要受到曹文轩的启发。参见曹文轩:《背景》,《北京大学校报》,2011年1月13日,第1234期。
(28)陈大崖所见到的白沙是“日端坐一室,洗涤身心,不涉阶级,径造其真,所得益深矣”。贺克恭其学接近朱子学,于白沙之学苦无入手,白沙曾劝其稍看佛书。可参见荒木见悟:《陈白沙与湛甘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第40-41页。
(29)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第35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