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7-15 16: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甘泉公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甘泉公重视教育目的,说“圣学修而万事举。”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使凡人通过教育和学习,才能摆脱愚昧无知,说“学则聪明日生,不学则聪明日窒,”说天下父母因“忧其愚,则贻之教,此父母之心皆有之者也。”并且强调:“以道学为标准,以知行为功夫,以文艺为华彩,以事业为结果。如树木之有木根,而华实乃成,则所养所用皆君子,贤才昌,而天下安矣。”
甘泉公以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很重视基础教育。他在六十八岁于嘉靖十二年二月十六日的《进古文小学疏》中指出:“小学者大学之本,而作圣之基础也,是以古之君重之,而圣王务焉。”“兹者恭闻前星兆祥,皇储将诞,而臣旧辑前书,有蒙养,有胎教之道,有接子见子之礼,有辅养太子之法,其于应对、进退、事亲、敬长、隆师、亲友、礼乐、射御、书数诸篇,则通手天子、元子、众子之事,皆得以教习于王宫之小学者。”嘉靖皇帝对此颇为看重,批示道:“览所进小学,具见忠爱,书留览,礼部知道。”
甘泉公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和善择良师,说“学者求师,有如求命。人之病痛必求医师,所以求命也。且今之百工技艺尤务拜师,至于句读之师、举业之师亦然。”“师也者,犹诸医学也,学者其犹诸病也。医以就诸中和而已,医而偏焉,杀人之术也;师而辟焉,陷人之道也,可不谨乎?”他还非常心学生的身体健康,饮食和疾病,规定教师和学官要随时注意这些事,如不负责任,“失于存问饮食,药耳不节,或有伤生者,罪坐亲教。”他自己就是爱生的榜样,关心学生的生活,多处设学田仓廪以济学生,使许多贫困学生受其泽惠,如号召好义之士为大科书院捐款购置学田,八十七岁时为紫云峰甘泉书院置学田五顷,以周济贫寒学子。
甘泉公十分重视学习方法,他指出:“古今贤能,首以学为本,”可是“天下善读书者寡矣!”他强调学者必须端正学习态度,反对为利禄而读书,说:“大凡先论心术,然后可讲学术。心术不好的人,讲亦是虚言无用。如不好的田地,虽有美种,亦将奚施?若读书不求自得其心,而以记诵词章为谋利禄之计,这个心便是穿窬之心,与天地之心不相容矣!”他倡导六种好的学习方法:
1.学贵知疑,能思善问
这一方法,是得之师传,但有所发扬,甘泉公说:“或问学何贵?学贵疑,疑斯辨,辨斯得矣,故学也者。夫子而知所疑也,学之进也。如行路然,行而后见多歧,见多歧然后择所从,知择所从者,进乎行者也。”他还认为,知疑思辨之后,要多动脑筋多思考,多向老师提问,才会有所进益收获。说:“学须是能问,能思不能问,便是不曾用功。不善思,便欲废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思岂可废得?”
2.勤奋努力,专心致志
甘泉公为大科书院定的《大科书院堂训》共61条,三千余字,各方面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他说:“诸生离父母兄弟妻子来山从学,须实用十分功夫,乃能赎其离违之罪,”“学者譬如登山,坡平则易,不知其进也纡;顶峻则难,不知其进也锐。故大难则大进,小难则小进。”在大科书院设置值日生监督考勤,说:“诸生用功两廊,各轮流觉察勤惰。人人皆要读到二更尽,其有惰者戒饬之,甚有鞭策”。“诸生每遇作文时,就于作文上用功,遇读书时便于读上用功。如车之两轮,夫车两轮,同一车也,行则俱行,岂容有二?鄙见以为如人行路,足目一时俱到,涵养进学岂容有二?”
3、作息定时,劳逸结合
在大科书院中规定有严格的作息时间表:“诸生进德修业须分定程限,日以为常。每日鸡鸣而起,以寅卯辰三时诵书;以巳午时看书;以未时作文;申酉二时默坐思索;戌亥二时温书。然此等大抵皆不可失了本领,通是涵养体认之意,如此持循,当月异而岁不同矣。”要求按时上课,“俟先生出堂,整班而升,长少各依次序。”主张劳逸结合,“诸生肄业,遇厌倦时,便不长进,不妨登玩山水,以适其性。《学记》有游焉息焉之说,所以使人乐学鼓舞而不卷;”“游观山水,亦如读书。此心易于妨夺,可常提撕,令不失己,则处处得益,反是则处处皆梏亡矣。”“朔望或朝夕,参见质疑,请益之后,既随意歌诗二章三章,陶养性情,又长人意思。”“诸生人人皆学歌诗作乐,以涵养德性。舜命虁典乐,以教胄子,此其深意,安可一日缺此?或读书至深夜,则会于本斋,歌诗以畅意气,又长一番精神。”
4、循序渐进,先难后易
甘泉公打了一个比喻来谈学习,他说:“学者之始也,其犹入诸暗室矣乎?少间斯有见矣,久而久之,斯无不见矣,故先难而后易。”在《大科训规》的第27条中,甘泉公规定“学者须先看《论语》。次《大学》、次《中庸》、次《孟子》,乃书之序也。读《论语》时,如未曾见《论语》;读《大学》时,如未曾见《大学》;《中庸》、《孟子》亦然。忘其成心之私,去其习熟之旧,乃有向往之路。否则,面前皆墙壁也,况又有迷心于传注之中者,如瓮鸡裈虱,安能有见?”他更举雄鹰,金雕类鸷鸟和千里马为例,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循循善诱地阐明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的重要性,说道:“鸷鸟者天下之健飞者也,方其雏也,力能十里,博之以百里则坠矣。唯以渐而习之,今日十里,明日二十里,渐而至于百焉,虽万里可至也。夫骥马者天下之健步者也,方其驹也,力能五十里,驱之以五百里则僵矣。唯以渐而习之,今日五十里,明日六七十里,渐而至于五百焉,虽千里可也!何者?其力能及之也,习使然也。夫天下之性能健飞健走者且犹习久而化之远,而况于人乎?士之学古训也,力及三行则至三行而止存焉,弗失其本心……及其习熟而化也,力及三行者而可使五行矣。”
5、虚心学习,知行并进
甘泉公在《大科训规》的第28条写道:“诸生读书,须先虚心。如在上古未有传注之前,不可先为成说,以为心蔽。若有所得乃有未通,却取古人训释详之,其所得自别。”他要求学生“即知既行,知行并进,非今日知明日行也。”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说:“先师(白沙)举程子语云,最可畏便是做,直要勇猛。”他批评王阳明“知即是行,行即是知”不能无病,至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则比较正确,说:“大抵知行只是一理一功夫,如点一烛相似,知则是初燃也,只是后来学者做得特别,所以便着许多见解,要知不是知行本体。”
6、弃旧图新,自强不息
学习应做到弃旧图新,日新月异,不断进步。甘泉公有云:“旧见不去,无来新知,如汲井然,浊者不去,则新者不生。君子之学,莫若自强而不息,终生不违。”
(五)重视道德教育
甘泉公极其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主张“学以德性为本,而达于事业。其功在于学问、思辩、笃行,以开发聪明,而成德行。其要在体认天理、格物,以至于知至、意诚、心正、身修而致家国天下之治。”指出学习与道德并重,说:“诸生慎勿以举业、德业为二段事干。涵养吾德业则发挥于文章,句句是实事。”他制定的德育内容主要有立志、尊敬师长团结互助、知耻自主遵守信用、移风易俗等方面。他在德育方法上提倡具体可行、便于操作,这在《申明学规疏》条陈六事的第三条“立邻朋以励德业”中,提出促使学生能互相约束鼓励,以求共同进步的办法。
他主张“于各生居同号舍者,签立比邻,十人为朋,置为薄籍。必使退堂之后,出入相友,德业相师,作事相法,容止相观,进退相度,疾病相恤,有无相济,过失相规。一人过恶,发露九人,连坐罚跪;一人为善卓异,九人连赏。如此,则进有公堂,退有私居,无非渐摩夹持之益。若久行之,士习当有变化。”在第五条“慎升第以立劝惩”中,着重阐明学校必须对学生品行和学习严加考核,奖罚分明。主张“为师长者所以激励人心、鼓舞士气,不可无进退抑扬,以寓劝惩……而于诸生,或季考其文艺,以验其心之精粗;或于其坐堂疏数,以察其学之勤惰;或廉其行义,观其动止,听其讲论,以定人之贤否而递升之。其上等者,堂长友长侍,直有缺,亦同司业、博士,六堂教官公推选之。而其拨历、迟速,一依叙壁。先后次第如此,则圣祖之良规不废,而人心可劝惩,士风庶乎可鼓动矣。”
甘泉公身居全国最高教育行政长官的国子监祭酒和礼部尚书,而能身体力行,脚踏实地干实事,毕生重视和热爱教育事业,是献身教育事业的典范。他一生热心赞助办理书院四十多座,培养出近四千名学生,桃李遍天下,且多数成材,其中五六十人堪称国家栋梁,其功至伟。他撰写的《大科训规》、《大科书堂训》、《申明学规疏》、《进古文小学疏》、《莲洞书院瞻田仓记》等,今天读来还生动感人,熠熠生辉;他对教育作用、基础教育的重视;对尊师重教、为人师表、德育学业并举的论述;要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提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劳逸结合全面发展等正确主张,都可以作为当代教育工作的借鉴。
湛甘泉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伟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他的高风亮节值得我们敬仰崇拜,我们为这样的祖先而骄傲、而自豪! 综上所述,甘泉精神就是: 少立大志,践行一生;独立思考,勤奋好学;精忠报国,心有百姓;尊宗敬祖,敦亲睦族;尊重亲朋,诚实守信;尊师重教,关爱学生;学贵知疑,讲究方法;道德为首,学业次之;又红又专,全面发展。治学则是非不谬,抗志典坟;做事则克效勤劳,恪司职守;修身则朝夕不辍,一以贯之;为人则慎以始终,完节全名。为国家效力懋著忠勤,鞠躬尽瘁,全力以赴;不负此生而砺志磨节,善行嘉言,施于后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