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867|回复: 0

增城新塘湛若水心学与莱布尼茨单子论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7-15 11: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深入理解湛若水心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它和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有许多相似之处,于是作了详细比较。什么是“心”呢?湛若水说“万事万物莫非心也”,在他看来,心是万事万物的最基本元素,世界统一于心。什么是“单子”呢?莱布尼茨说它是“单纯实体”、是“自然的真正原子”。

湛若水与莱布尼茨都各自把心与单子看作世界的基本元素、本质的精神实体。作为精神层面的东西,心或单子没有空间上的可分性与广延,没有时间上的开始与终结。湛若水说“心无内外,无始终,无所放处,亦无所放时”。莱布尼茨说单子“不可能有广延、形状、可分性”。
   
湛若水与莱布尼茨都认为运动是基本元素心或单子的本质。湛若水说“心无动静,动静一心也”,事物的动静就是运动。莱布尼茨说“能动性是一般实体的本质”,又说“力是存在于实体自身之中”。湛若水把代表运动的动静演绎为消与长、流行与停止,以“动静一时俱有”表达事物永恒变化的思想。莱布尼茨则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变化的永恒,“一切创造物都是有变化的,因而创造出来的单子也是有变化的”,而且“变化在每一个单子中都是连续的”。相通于湛若水的“消长”说,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只能凭借创造而产生,凭借毁灭而消失”。
   
虽然两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但湛若水与莱布尼茨的哲学面对的相同的问题,即是个人思想自由与封建思想对人思想自由的束缚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湛若水那里表现为“心”与“理”的矛盾。明朝统治者以“天理”来作为思想统治工具来压抑“人心”,湛若水却说“心中正则天理矣”,又说“人心至虚,不容一物处,就是理”,他以理在心中的思想将矛头直接指向程朱理学理论的基础。他说“天地无心,人则其心”在湛若水看来,个体的“心”是共性的“理”的基础,这颇具现代性。

莱布尼茨说“复合物不是别的东西,只是一些单纯物的一个堆积或聚集”,亦是说个体是万物的基础,不过莱布尼茨把重点放在单子的独特性上。莱布尼茨说“每个单子必须与任何一个别的单子不同”,他断言自然中“没有两个东西完全相同”。每个单子都是独特的,那么人自然也是独特的了,这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与欲望立下哲学基础,这就和湛若水所说“性天生民有欲”异曲同工。

莱布尼茨更深入地说“单子的自然变化是从一个内在的原则而来的,因为一个外在的原因不能影响到它的内部”,寓意人的思想自由不应该受外在的权威控制。其实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理论也包含人的独特性思想,因为每个人的“处”亦即生长环境、所遇到的人和事都各有不同。在不同之中寻找的统一,湛若水说是“理”,莱布尼茨说是“上帝”。
   
“心”是否就是世界的本原呢?湛若水以“理气合一”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世界就是一气、一理、一心。湛若水继承和发展了老师陈白沙心不离气又超形于气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心物一元论。“单子”是否就是世界的本原呢?莱布尼茨说“只有上帝才是原始的同意或最初的单纯实体,一切创造出来或派生出来的单子都是它的产物”。上帝单子到精神单子再到灵魂单子再后是无机单子,这是莱布尼茨的万物创造模式,这种精神物化为物质的思想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之一。

莱布尼茨又说上帝在规范全体时“注意到每一个单子”因而世界和谐,完成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体现。虽然湛若水心学与莱布尼茨单子论对物质和意识关系作了不同的解释,但无论是湛若水对宋明理学家“理气之辩”的检讨,还是莱布尼茨对笛卡尔的二元论的批评,都同样是反对把两者割裂。因为面对基督教的强大势力,莱布尼茨把最初单子的名称让给上帝,而他死后却被称为“无信仰的人”。
   
在反映论上,湛若水与莱布尼茨都用了“镜子”作比喻。湛若水认为心具备万理,因而心对物理的反映是本体自然的功能,就像镜子一样“明莹光照”。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存在的特殊状态是它的知觉,是“一面以各自的方式反映宇宙的镜子”。莱布尼茨一定会赞同湛若水“人心至虚,众理咸备”的观点,他说“心灵原来就包含着一些概念和学说的原则”,而且是“必然”的真理。

莱布尼茨又补充说,“观念与真理是作为倾向、凛赋、习性或自然的潜在能力而天赋在我们心中”。湛若水强调心从“已发”到“未发”再到“万事万物”贯穿“古今往来之宙”和“上下四方之宇”,说明心的反映在时空上是无限的。莱布尼茨持相同观点,他认为“观看全体的人能够在每一个物体中看到各处所发生的事,以至过去或未来所发生的事,在现在中观察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甚为遥远的事”。

不同的是,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反映的最终目的是“理性灵魂”,是认识到“上帝的东西”,是上升的过程,而湛若水认为心与理是一体的,“人心至需,不容一物处,就是理”,心反映理是平衡的过程。两人哲学上的相通奇妙地印证了“人同于心,心同于理”这句话。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