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4106|回复: 1

民国百年趣事:国父孙中山祖籍之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10-11 23: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百年大庆之日。随着这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日子到来,广东的东莞市和紫金县又掀起激烈的“孙中山祖藉之争”,使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再添新色彩。

一、争端的由来

1925年3月12日,中华民国前总统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不幸病逝。在全国人民沉痛哀悼之时,广东省东莞县的上沙村和园头山村却爆发激烈的“孙氏祖藉之争”。这两个村的村民都姓孙,也都认为孙中山祖藉源于本村。这场争论引起社会广泛注意。1931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广州中山大学教授罗香林分别到两个村调查,发现双方都缺乏翔实的史证,族谱及口碑传说矛盾重重,世糸模糊且有缺漏,代传时间也不符合常规。罗香林教授感觉“国父世系不似出于东莞”。

1933年,他因公路过孙中山故居-广东省中山县翠亨村,特意到村中访问三天,得到孙中山姐姐孙妙茜珍藏的孙氏《列祖生殁纪念薄》,并得知孙家在中山县没有宗祠和族谱,祖庙宗祠都在外地。这一情况与英文版《孙逸仙传记》中孙中山回忆相吻合:“其实,我和我的几代近祖的确是生在翠亨村里,不过我家住在那里只有几代。我们祖庙在东江流域的一个公馆(kunykun)村里。”从这点看,该书作者、跟随孙中山十五年的英国人林百克对《孙逸仙传记》的记述是忠实的。说到广东东江流域属县,有龙川、河源、博罗、紫金、惠州、东莞。但是“公馆”村在哪里?

1935年,到中山大学拜访罗香林教授的紫金人温济琴先生说:“在家乡听长辈讲,明末清初时紫金县中坝乡百姓群起抗清。有个叫孙大食的人武艺精湛,杀了很多清兵。后来清廷下旨要殊杀孙氏九族,孙姓人四处逃散了。”这段话引起罗香林注意,便委托温济琴帮助调查孙氏人下落和“公馆”地名。1939年,罗香林得知紫金县中坝乡有个“公馆背”地名,于是带病赶往紫金调查。

他不辞辛劳找到温济琴介绍的温秀如、张信渠、温聘三位先生,又通过他们找到几位孙姓老人,查阅孙氏旧谱和县志,终于弄清楚“公馆”之名。原来,孙大食在中坝办有一个武术馆号公馆,因招纳四乡青年习武颇有名气,加上孙大食英勇抗清深受乡民尊敬,公馆便成了地名之称。“公馆背”即武馆后面的村庄。明朝时叫孙屋排,清朝时乡人为纪念孙大食改称“公馆村”或“公馆背”。

这次调查,罗香林最大收获是发现了孙中山姐姐珍藏的《列祖生殁纪念薄》中所列的孙氏中山县开基始祖孙连昌的“来源”。据《紫金孙氏族谱》记载:“孙大食(抗清)兵败逃散,其幼子孙琏昌迁增城。”孙琏昌与孙连昌虽有傍首之别,但读音一样,两人所处的年代、名讳、世次、地望都吻合,也与孙中山先生的回忆相吻合。唯一的问题是“孙琏昌迁增城”之后没下落、没居所。

为此,罗香林又花了两年时间多次到增城调查孙姓人,没有发现“琏昌之族”。于是,他在1941年完成的《试论国父家世源流考》论文中如实地报告了孙琏昌迁增城后不得而知的情况。应该说,罗香林教授治学精神是严谨认真的,可谓十年磨一剑!但他没想到论文发表后却引发轩然大波。以国民党中央党史编委会纂修邓慕韩为首的一批史学研究者对罗香林论文进行大量的围攻批驳,将论战播演到学术内外。

1942年,国民政府先后收到罗香林的《国父家世源流考》、邓幕韩的《国父家世源流考正误》之后组织慎重调查。据《长汀县志》载:“国民党中央致函福建省长汀县河田乡,致令调查国父祖先情况,发现河田确有(罗香林所写的)孙屋桥村,并有‘孙屋基墩’。村后山上有七座孙氏墓,全部向着江西宁都方向,与别的墓不同。”与此同时,江西宁都、广东紫金、增城、中山诸县也受命组织调查。

经过半年多的调查,国民政府正式批准了罗香林的《国父家世源流考》,否定了邓慕韩的文章。蒋中正、邹鲁、孙科、吴铁诚、陈立夫等军政大员分别为罗氏论文题字作序。孙科在序言中写道:“国父之家世源流,自其入粤始祖友松公于明永乐年间自闽迁粤紫金后,至国父适传十八代,世以耕读为业。”至此,历时十六年的“孙氏祖藉之争”告一段落。罗氏研究成果也成为官方史学定论一直沿用到今天海峡两岸。

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孙氏祖藉之争”难以平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以台湾孙甄陶《国父家世历史尚待考证》、广州谭彼岸《孙中山家世源流及其上代经济状况新证》为代表的一批怀疑、否定罗氏研究成果的文章相继发表,使论战风云再起,引起世界史学界的高度关注。美国、英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学者相继加入争论行列。这使孙氏后人十分担忧。1972年,年迈的孙科在台湾为新编《乐安孙氏谱系》发行会上再次重申孙氏入粤始祖在紫金,不在东莞。

1983年5月2日,91岁的孙科夫人陈淑英亲自为台湾学者谢福建题写证词:“国父是客家人,老家在紫金。”两位老人再次表态,自然是希望平息这场无谓的争论,避免损害孙中山先生形象和国家民族利益。但是,论战反而如火如荼。八十年代后,一些学者不仅全面推翻“紫金说”确立“东莞说”,而且将攻击矛头直接对准孙科夫妇。

二、争论的焦点

这场世纪之争的焦点就在于“紫金说”与“东莞说”。 “紫金说”认为,孙氏先祖为唐末东平侯孙俐,因讨伐黄巢起义军被派往江西宁都,后定居孙屋村。越五代,其孙裔孙承事从宁都迁福建长汀县河田乡,住孙屋桥。孙承事的八世孙孙友松、孙友义兄弟在明永乐年间迁广东紫金县中坝乡,住孙屋排。

传至十二代,孙友松的孙裔孙鼎标(孙大食)参加抗清起义,兵败散走,其幼子孙琏昌由紫金迁增城,继而渡珠江迁入中山县涌口门村。越两代,由孙殿朝迁入翠亨村开基立业。孙中山是孙殿朝第五世孙,也是入粤始祖孙友松第十八代传人。紫金是客家人集聚地。孙友松是客家人,孙中山血统上也就是客家人。

这一学说主要依据英文版《孙逸仙传记》、翠亨村《列祖生殁纪念薄》和紫金《孙氏宗谱》。源流清晰,有准确的时间、地点和世代传人,并且年代、世孙的名讳、世次都很清楚,与《列祖生殁纪念薄》相吻合。历代孙裔相隔20.2岁,符合中国代传习惯。但是,该学说存在明显的问题:一是孙琏昌迁增城后情况不明,没有具体的地点和居所;二是孙琏昌与中山县开基始祖孙连昌之间还有一个读音相同字形不同的字,没有合理的史料解释。

“东莞说”认为,孙氏先祖为元代杭州刺史孙常德,后谪江西赣州,又越梅岭迁广东南雄县珠玑巷。因认识一个东莞人,后率四子随此人迁入东莞圆头山村。后常德公二儿子孙贵华分迁东莞上沙村。越三代,孙贵华孙裔孙礼赞率子迁中山县涌口门村。末几,他的大儿子孙乐川分迁左步头村。传五代,其孙裔孙瑞英迁入翠亨村生子孙连昌。传至第十代始有孙中山。孙中山既是孙常德的第十八代孙。东莞和中山是广州府人的集聚地,孙常德是广府人,孙中山也属广府人。

这一学说主要依据纂修邓幕韩在翠亨村“发现”的《孙氏家谱》、东莞上沙村族谱、纂修林一厂访问孙中山姐姐孙妙茜的记录:“孙氏始祖在东莞”、孙中山和侄子孙满、孙乾曾到过上沙村、上沙村与翠亨村皆广府人的语言风俗等。该学说史料丰富,源流也能自说其圆。特别是能说服孙满站在“东莞说”一边与孙科对抗几十年。但是,此学说也存在明显的问题:

一是孙中山、孙妙茜都说翠亨村没有族谱和祖祠,而邓慕韩不仅在翠亨村发现《孙氏家谱》,而且说孙氏在翠亨村“建造祖祠”;
二是谱系不清晰,东莞以上代传时间地点模糊,东莞以下又缺漏第三、四、八、九代传人;
三是世系代传混乱,在东莞平均52岁才传一代,到中山后则5.5岁就传一代;
四是邓氏发现的《孙氏家谱》记载翠亨村开基始祖是“单身汉”,却繁衍了十代人至孙中山,与英文版《孙逸仙传记》严重不符。

1982年,孙满在台湾宣布发现祖传百年遗物,为单身汉的孙瑞英增妻添妾,人为地扩大该谱系的疑点。从上述可见,这场旷日持久争论的实质问题在于:孙中山是客家人,还是广府人?表面上看这只是一场学术争论,实际上是历史争斗的映照。
楼主热帖
 楼主| 发表于 11-10-11 23: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争论的实质

广东是我国汉语方言民系最多的省份。全有大大小小方言有二十三种,其中广府人的北话、潮州人的潮话、雷州半岛的雷话、客家人的客家话为四大方言,而且各方言互不相通。明代之前,广府人是广东主要居民,其方言北话统冶着两广地区。其时,客家人和潮州人还分别居住在粤东山区和海滨地区。明代以后,由于人口膨胀,资源匮乏,客家人开始从粵东山区逐渐向广东中部、西南部平原地区推移;潮州人则向广东南部、西南沿海地区推移。

特别到清代中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首先侵入广东,导致客家地区从事手工业、种植业的农民大量破产,加速客家人迁徒进度,终于酿成清朝历史上著名的“广东西路事件。”1720年,迁居肇庆、江门、台山一带的客家人与当地广府人因土地纠纷引发争斗,很快波及广东西部各县乡形成大规模的“土客械斗”,历时五十多年,死伤六十余万人。“西路事件”震惊清廷朝野,迫使朝廷出钱拨地安置客家人,平息械斗。

但是,“西路事件”却造成两大方言民系长期仇恨和隔阂,直至民国时期一些乡村小规模的械斗仍持续不断。土客争斗也导致广东文化史上两次大风波。一些广府人学者将客家人列为“异族”“野蛮人”,两次在出版书籍中将客家人写成带豸的“客”,从而引发客家人两次大规模抗议活动,迫使国民政府当局纠错和查处。

如果孙中山是个平凡的人,“孙氏祖藉之争”充其量只会发生在东莞上沙村和圆头山村,也不可能持续几十年。但偏偏孙中先是中国民宪历史上第一位伟人,尽管国民政府承认“紫金说”,最具权威的孙科一再申明父亲是客家人,但一些广府藉学者在感情上仍无法接受这一事实。而客家藉学者则全力维护这种“盖棺定论”。双方学者你争我斗带着明显的感情色彩,使纯粹的学术问题“跑走”应有的内涵!

四、局外的审视

笔者是湖北人,在创作拍摄大型电视片《中国客家人》时看到这场争斗漩涡的。该片按官方史学定论将孙中山先生列为客家人并作为重点表现人物。为审慎起见,笔者查阅百万字的资料,和摄制组穿行江苏、江西、福建、广东、广西、香港的58个县市387个拍摄点,记录了大量珍贵场景和史料,对孙氏源流有了清晰的认识。

孙氏源于山东。春秋时期,田无宇之子子占为齐国大夫,因征伐莒国(今山东莒县)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今山东广饶县)。后乐安孙氏一支迁莒地居住繁衍。至南北朝时期,西汉时建置的古东莞县名(今山东沂水县)移至莒地建置。据江苏省苏州市孙武研究会《孙氏宗谱世氏源流》载:孙中山的远祖即源于这个莒地东莞县,与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孙武同乡。

所以,孙氏后人就将“乐安”、“东莞”作为堂号郡望。这可能是孙中山姐姐孙妙茜所说的“孙氏始祖在东莞”的原义。同时,广东后来能够出现“东莞县”名,也应该与孙氏迁從有关,或者说在广州府任官的孙氏在设置东莞县时采用了祖上堂号郡望之名。这符合中国迁徙史上的惯例。毕竟是先有山东的东莞县,后有广东的东莞县。

摄制组还按“东莞说”的路线采访了江西赣州、南康、大余、庾岭梅关、广东南雄珠玑巷村、东莞上沙村和圆头山村、中山翠亨村等,还到各地文史单位查阅《孙氏族谱》。但东莞以上都没有发现该说中的“入粤始祖孙常德”口碑传说或族谱记载。相反,在广东增城我们分别到两个有孙姓人的村子采访时无意中碰到一位74岁老人,叫王昌义。他说,民国时省城有人来查找孙大总统的祖先,找到当过秀才的爷爷。爷爷告诉他们,听祖上人说过一个故事:

清兵大辮子为了抓一个姓孙的逃犯,在城乡贴了很多布告,上面还有画象,说抓到逃犯奖赏很多银子。增城街上个姓庄的想发财,就告官说某村有个象布告上的人。官府马上派兵将这个村包围挨家挨户搜查了两天,并没有抓到疑似逃犯,气得领兵队长把“庄告官”打得半死。后来,乡亲们就编首顺口溜流传开了:“为人莫学‘赃告官’,黑了良心要遭殃;掏出黑心去喂狗,狗不领情把人伤。”

这个带有反清色彩的故事很有价值!说明孙大食“兵败逃散”可能到过增城,其子孙琏昌“迁增城”实际上为寻父。庄告官事件发生后,琏昌认为增城不可久留,于是顺海漂流到中山。由于是朝廷要犯的儿子,为保护自己,他混入广府人村子,学广府话,行当地风俗,甚至改名更姓,这都在情理之中。但客家人有条不成文的戒规:“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孙琏昌可能象如今广州一些客家人一样:出外讲北话,回家讲客家。于是安全地在广府人村落生存繁衍。

这里有个很好的佐证:孙中山侍卫官、国民党著名战将薛岳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国父)与客藉同志讲客家话,与广东各地同志相聚讲北话,与别省同志及集会时通常讲普通话。”如果以上分析成立的话,就根本上解决了“紫金说”两大难题:一、“孙琏昌迁增城”居无定所;二、孙琏昌所迁居的村是广府人村。其实,在局外人看来广府客家争斗孙中山先生系属都是爱戴革命领袖、继承革命传统的一种民族意识,演绎一件世纪趣事。它丰富了孙中山先生的传奇色彩,扩大岭南天地和历史视角,值得我们今天仔细品味。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