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註冊 登录
增城视窗 返回首页

宁西飞煮留的个人空间 https://www.520zc.com/?7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增城市新塘镇本土作家湛汝松的《寻觅甘泉》

已有 1003 次阅读13-3-23 11:54 |系统分类:散文&文章| 中国古代, 新塘镇, 增城市

增城市新塘镇本土知名作家湛汝松先生,在他的博客《新塘拾贝》中有一个很有特色的栏目叫“若水甘泉”,这是近几年先生在报刊上发表的专门研究我国历史文化名人湛若水的散文随笔作品。从这些选材独特,意蕴厚重,思考深邃的作品中,我们真切地读到了我国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湛若水“兴学育贤”的动人故事,也形象地感受到了广东增城新塘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现在,湛汝松先生将这些有关湛若水的散文随笔作品集中在一起,出版了专著《寻觅甘泉》,这很让人欣喜和振奋。这部著作不仅是研究和纪念先贤湛若水的成果,更是湛汝松先生献给故乡文化的艺术奇葩。湛若水是岭南先贤之一,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新塘人,官至南京礼、吏、兵部尚书,早年拜师陈献章,钻研心性之学.

现存有《湛甘泉集》、《心性图说》、《真心图说》、《新泉问辩录》、《非老子》、《圣学格物通》、《二礼经传测》、《春秋正传》等诗文著作积逾千卷。湛若水主张“天下民庶实为邦本”,反对宦官专权。历任政绩卓著,晚年致仕时,皇帝曾三次留任。他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学上贡献也非常突出。不仅亲自修订《大科训规》,对教育管理的体制问题进行过详细的阐述。

他一生还热心捐款赞助书院四十多所,设“馆谷” 资助贫困学子的二十八所,从他的家乡到广州、南海、扬州、池州、徽州、武夷,遍布半个中国。湛汝松先生与明代大儒湛若水是同乡,先生很为家乡有一位岭南先贤而感到自豪,但他发现家乡许多有关湛若水的民间传说与史书有些不符,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了“寻觅甘泉”的文化寻根创作。在艰辛的考察中,湛汝松先生把重点放在先贤殚精竭虑“兴学育贤”的足迹之上。

因为,湛若水当年所到之处,必办书院,曾为增城新塘的文化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增城至今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说湛若水在家乡南香山建成莲洞书院后,乡里书香氤氲,一次书院的九个学生参加县试,一个杂役随从。放榜那天,人们惊讶地发现莲洞书院竟有十人高中秀才,原来随从的杂役那天也进了考场,想不到也一起中了秀才。从此,乡间童子来书院求学的也越来越多了。

湛汝松先生这些年跟随先贤湛若水当年创办书院的足迹,不仅走遍了家乡新塘读岗、甘泉和莲洞书院的故地,还去江门、罗浮山、广州政法路和南海西樵的文化遗址考察访问,同时也寻访了家乡所有与湛若水有关的遗迹。先生在辛劳的考察访问之中,还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五十多篇研究和缅怀湛若水的散文随笔和诗歌作品。

他曾多次接受了新闻媒体和海内外学者有关湛若水史迹的采访,多次参加增城新塘策划纪念湛若水的文化活动。湛汝松先生不辞劳苦、严肃认真的治学精神,很让人敬佩。博友南京作家熊梅生先生形容湛汝松先生的“寻觅甘泉”是一次“文化苦旅”,我觉得非常形象。湛汝松先生的散文随笔集《寻觅甘泉》不仅记述了寻访先贤足迹的艰辛,生动形象地了记叙了湛若水的生平及历史功绩,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作品集还以饱满真切的情感,极富想象的文学语言,为我们展示了岭南历史文化的魅力,作品情景交融,寻访翔实,语言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品位。这是湛汝松先生在文化寻根和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新成果,也是先生为家乡文化建设作出的新贡献。

这些年,我们通过湛汝松先生的《新塘拾贝》,认识了我国著名的“文化之乡”增城新塘。今天读了湛汝松先生的散文随笔集《寻觅甘泉》,让我们对被誉为“礼义之乡”的增城新塘的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近些年,各地对历史文化名人开始重视起来,但我发现好些地方都牵强附会。而广东增城新塘的文化大发展却真正是得到了优秀历史文化的真传,这里我们不仅敬仰岭南先贤湛若水,更要感谢岭南今天的作家、民间文艺家湛汝松先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马上註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