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2486|回复: 0

[文献文物] 增城新塘湛甘泉与紫云书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7-15 16: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穿过繁华的闹市,迈入衡山岳云中学景致幽美的校园,我终于来到一幢麻石砌基的青砖双层楼宇建筑的跟前。抬头仰望楼前悬挂着的一块长方形黑底绿字匾额,“紫云书院”四个字在夕阳映照中显得格外悦目,旁边的一行小字表明是清代道光年间留题的。望着匾额,扪着青砖,顿时一种素雅、庄重、肃穆而寓博大内涵力的感情脉动,从心底涌起,我不禁在心中高呼:您好啊,甘泉老人:无恙啊,紫云书院!
   
还在孩提时代,故里的乡贤耆宿就喜欢给我们这群娃儿讲述先祖湛甘泉尊师力学的故事。在那娓娓道来的缕述中,紫云书院的故事像彩色的蝴蝶,朴楞着翅膀飞翔在我们幼稚的心灵原野中。前不久,有缘登临南岳衡山,拜谒紫云书院,投入甘泉老人的怀抱中,怎能不浮想联翩! 湛甘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初名露,字元明,又字民泽,号甘泉,后来为避祖讳,27岁时改名雨。40岁时定名为若水。94岁时又自号默翁。因他是甘泉都沙贝村(今增城市新塘镇)人,人们遂尊称他为“甘泉先生”。    .
   
他的始祖(新塘湛氏始祖)湛露,是福建莆田人(祖先来自河南开封),传至甘泉,已是第七代了。他由于家庭屡遭变故,直到“岁才有机会入学读书。他的资质并不聪慧,但只读了两年“小学”,便跨进了广州府学的门槛,不难想见他勤勉向学的程度。他27岁中举人。28岁时,上京会试落第。29岁旋赴新会拜理学大师陈白沙为师,笃志研究心性之学,并毅然焚毁上京会试的“部檄”  (即“准考证”),绝意仕进,成为陈白沙晚年的得意弟子。

后以母命,和佥事徐弦劝驾,乃负笈南京国子监,戮力深造。弘治十八年(1505年),考中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任编修。继任侍读,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升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在京都,他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王阳明结织后,遂成至交。他俩既当面讨论学术,还经常通过书信进行交流。虽然双方都致力讲求“格物”,但宗旨各异。王阳明以“致良知”为主,他则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

他自称“阳明与吾言心不同。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同时讲学中他也阳明互相驳难,但这一切却丝毫没有损伤双方的情谊,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他们的孜孜以求,开创了王、湛两学派,并为明代中后期的个人讲学活动,吹进了一缕清新之风,影响深远。作为京官,他曾一度奉诏持节出使安南(今越南),不辱使命。归时三却安南王厚馈礼财,清廉可嘉。

安南王赠诗中说“白沙门下更何人”,这是对他高尚德行、廉洁操守的衷情赞美。作为陈白沙的高足,他对贤师推崇备至,每到一处,就用自己的积俸建筑书馆纪念陈白沙先生。据统计,他用个人的俸禄独资或带头捐资修建的:书院有14所.并规定每一所书院都设有学田、仓廪,周济清贫学生。他一生殚精竭虑地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扬州、贵池、衡山和广东的罗浮、西樵、广州、增城等地办书院教育.

据有关记载,如“于其乡则有甘泉、独岗、莲洞馆:于增城龙门则有明诚、龙潭馆;于羊城则有天关、小禺、上塘、蒲涧馆:于南海之西樵则有大科、云谷、天阶馆;惠之罗浮则有朱明、青霞、天华馆;韶之曲江则有帽峰:英德则有清溪、灵泉馆:南都则有新泉、同人、惠化馆;漂阳则有张公洞口、甘泉馆;扬州则有城外行高、甘泉馆;池州则有九华山中华馆;徽州则有福山、斗山馆;福建武夷则有六曲、仙掌、一曲王湛会讲馆:湖南则有南岳紫云馆”,这可窥见他倾注在莘莘学子身上的心血和一腔深情。

应该说,他在教育理论、教学实践中作出的贡献是卓越的。接受过他教导的弟子约近4000人,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不少成为名宦学者。例如,浙江归安唐抠,嘉靖五年进士,曾任刑部尚书;海盐钱薇,嘉靖十一年进士;安徽婺源洪垣,嘉靖十一年进士,出为温州知府;广信永丰吕怀,由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后掌南京翰林院事;江西德安何迁,嘉靖二十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部郎,浙江德清蔡汝楠,嘉靖进士,历官南京刑部郎、江西参政、山东按察使、江西布政使、河南巡抚等职。而甘泉老人终生著述甚勤,后由其弟子编成32卷《湛甘泉文集》传世。使后代学人也能分享甘泉老人的膏泽,这还引起了日本学者的研究兴趣,并出版了专著。
   
步进紫云书院,从楼下到楼上,此刻晚霞飘洒在西边的窗口,俨然一幅明丽的图画。透过这幅变幻万状的图画,令我想及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九月,甘泉老人78岁时,应门生湘西武陵蒋信的邀约,偕弟子骆尧知、周荣朱、黄云淡三人游南岳衡山。山岳那旖旎的风光,给甘泉老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别是他看到南岳紫云峰下衡岳寺废址四周景色优美,便出资购置田产,筑楼建宇,作为休憩、讲学之用,且立白沙祠,以彰师德山高水长。当时,他曾作《卜筑诗》一首云:遥遥起天柱,巍巍南台下。于兹结云松,以卜我精舍。芳邻接五峰,神明见中夜。诸子来端居,无玩亦无舍。
   
这座紫云书院就是甘泉老人所说的甘泉精舍,后人称它为甘泉书院或紫云书院。在这儿,甘泉老人与衡阳县学者杨浩、曹凤朝等集当地众多学人,讲学数月才动身回粤。之后还写下《游南岳纪记”。记下了老人畅游南岳的欢欣心情。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他83岁时又尽兴游览了南岳紫盖峰下水帘洞的胜景,曾刻诗一首于石上,其诗云:石头路清不可度,我欲跨鹤取天风.喷泉九月飞霜冷,举手经天晓日红。
   
诗中热情地对南岳瑰丽景致进行了赞美。甘泉老人那旺盛的生命力和潇洒的情趣,令人可敬可亲。光阴荏苒:过了九个春秋,即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他已属91岁高龄。他又一次游赏南岳,并踵临南岳祝融峰之巅。这次赴湘之行,主要是重修13年前他首次等临南岳肘所建的紫云书院。

他在《重修南甘泉书院)中说;“嘉靖甲辰(1544年)之冬,甘泉子积四十年之念,登南岳于天柱之峰,:南台之下得废地一方,于紫云之洞……乃图心性之堂,以为讲地,乃立息存之堂以为寝室,乃肇先师之祠以系景仰,不六旬而成,今十三年,乃见书院将废矣!”,时人见他皓首重颜,在谋划重修书院的有关举措中,思路明晰,步履轻捷,.莫不惊为神仙下凡……
   
甘泉老人95岁时,还约弟子洪垣上武夷,临终前两天还为门人讲解《易经》,这种心系教育、魂牵祖国河山的情怀的,足资后学钦仰。在紫云书院中漫步,有如 沉浸在甘泉老人的酽酽诗韵和书香中。我在书院的廊庑下盘桓,久久不愿离去。如今甘泉书院故址已成为岳云中学的校史展览室和校友会。

抚古今于须臾,更感到甘泉老人重视教化,“圣学修而万事举矣”的见解是相当精到的。请看,岳云中学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长沙创办后。校舍屡经七迁,1937年以后,第六任校长何炳麟决定在南岳的甘泉书院、文定书院故址上建筑校舍。该校创办以来,桃李满园,人才辈出。

著名革命家何叔衡、徐特立曾在该校执教。毛泽东夫人杨开慧烈士、著名文学家丁玲、著名音乐家贺绿汀,以及名将邓华、张经武都曾在该校读书。而校长何炳麟献出家产办学,任该校校长50余年, 成绩卓然。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崇高精神,与甘泉老人倾心教育,魂系杏坛不是有脉络可寻吗!
春风风人,春雨雨人,优良传统的伟力多么巨大!
   
步出甘泉书院的廊庑,陡然间我发现在一丛瑟缩颤抖的草茎旁边,巍然兀立着“甘泉亭”,那是一座六方形的花岗石亭子,亨子里面设置石桌和石凳,亭子不不远处竖着甘泉老人的石刻像碑,碑上镌刻着他撰著的《心性图说》全文,伫立在碑前,深情凝视墓色笼罩中的甘泉亭,仿佛亭子里甘泉老人正和弟子围坐其中,俯瞰人生,探寻心性的奥秘。晚风轻吹,衰草飒飒,引起我内心强烈的震撼!

穿风过雨五百载,甘泉老人的学说在悠悠岁月和茫茫空间之中,以特有的魅力,和一代代、一茬茬的后进的心灵结成了血肉的联系,尽管在甘泉老人的故里新塘那具有很高建筑艺术价值的“尚书楼”牌楼和甘泉塑像都在“文革”中被毁了,而在紫云书院的甘泉牛亭、石刻像碑却能完整无损地保留下来,启示后人,沾溉后人。倘甘泉老人有灵,也会含笑于九泉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