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399|回复: 0

读增城新塘湛若水的《自然堂铭》感悟儒家的“自然”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11-8 15: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到哲学上的“自然”,人们通常会想到老庄的“道法自然”、“逍遥”、“无为”,殊不知,“自然”也是儒家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所以说,儒家的“自然”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的本意是“自己如此”,也就是教人效法自己的本性。

不过,道家讲的自然偏重于宇宙价值,强调个人的逍遥,它认为人以及天地万物、一草一木都有自己的本性,人类不能随意破坏,而且人需要效法自然之道追求逍遥自在。儒家讲的自然则偏重于人文价值,《易经》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其基调。儒家总是强调人的道德本性和责任,认为人遵守“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法则是自然的。

在儒家看来,人的价值不取决于物质的自然界,反而是人的欣赏和实践能给自然界存在的意义。总而言之,儒家所讲的自然是道德的自然,正如《易经》讲的“天”、“地”不是指自然界的天空、大地,而是道德层面的“天”、“地”。我们应该效法“天”的刚健、圆融的品格;应该效法“地”的厚德、方正的品格,这就是“天圆地方”的深意。

自然是圣人的中庸之道

湛若水,号甘泉,明代大儒,岭南先贤,他的名篇《自然堂铭》为人们详细地解说了儒家所讲的“自然”。在《自然堂铭》开头,湛若水就指出:“夫自然者,圣人之中路也。圣人所以顺天地万物之化,而执夫天然自有之中也。”这句话大意是:自然,是圣人的中庸之道,这是圣人顺应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坚守大自然所蕴涵的中庸和谐的原因。

既然自然是圣人的中庸之道,那么我们想学习圣人,只是学习中庸之道而已。中庸不是保守、不是庸常,它甚至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深奥道理,而是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就可以实行的。中庸指的是我们处事,应该追求以最恰当、合理的应对,不走极端。不过不失,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培养,成为我们的一个良好习惯。这样,我们的行为就会慢慢符合中庸之道,让中庸之道指导我们的生活、工作。现在,社会上不时有人做出危害他人的极端行为,大都是他们平时在小事上就走极端累积起来的。

“喜、怒、哀、乐”都是自然发生的

我们都有“喜、怒、哀、乐”等情感,儒家认为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现。然而,现代科学证明,这些情感过激,对人的精神及身体是有害处的,甚至形成反社会的人格及行为。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情感呢?湛若水认为“自喜自怒,自哀自乐,天机之动,无适无莫”,这就是说“喜、怒、哀、乐”都是自然发生的,就如天地四季的变化,都是自然发生;

我们要做的是,“随喜、随怒、随哀、随乐”,即该喜的时候喜,该哀的时候哀,只是不人为地去使这些情感走上极端。如天气冷了,我们要注意保暖;天气热,我们要注意消暑,有些情感要走向极端了,要自我克制,保持内心的宁静。所谓宁静致远,当我们的内心保持宁静时,情感才能成为我们生活、工作的动力,而不是在左右我们。

自然意味着责任

上个世纪,西方曾有一整代的年轻人追求所谓的“自由”,带来的却是个人的堕落、对社会的破坏,于是西方哲人出来高呼:“自由意味着责任!”异曲同工的是儒家对“自然”的理解,“自然”不是放纵自己,更不是回归到人的动物性,而是遵从人的社会性、道德本性。

那么,儒家讲的自然也是意味着责任。如子女应该孝顺父母,父母应该爱护孩子,这是人的自然,也是人的责任。一个人不孝顺父母、不爱护孩子,那么可以说这个人“违反自然”。扩展开来,儒家讲的自然,还指人对于社会乃至自然界的责任。

我们在努力发展经济、科技、工业的时候,应该谨记,经济、科技、工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和自然界的完善。湛若水在《自然堂铭》中说的“穷天地而罔后,超万物而无前”,指的就是这个完善。儒家告诫我们要对自然界有所敬畏,更要对自然界背后推动万事万物的力量有所敬畏,要通过合乎“自然”的道德的涵养把人的心和大自然的心联系在一起。(by湛柏欣)

该贴已经同步到 lujunfei的微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