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2098|回复: 0

[文献文物] 有游客解出增城新塘湛若水留在西樵山诗句深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12-26 15: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仰辰台上仰辰游,一曲高歌彻九州;感得圣恩深似海,外臣早许作巢由。”西樵山西部玉禀峰因远看像饭盖,又名饭盖岗,明代大儒湛若水在上面留下了西樵山最大的摩岩石刻,还留下这首七绝。近日,读者刘先生致信西樵旅游办,解答了这首诗的含义与创作的背景,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也因此走出深山。


  
西樵山自古名士荟萃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西樵山因其灵气又名仙山,自古以来就文人荟萃,自唐开始,就有众多文人方士上山隐居讲学,设坛授课,写诗作文。明清时代,西樵山更是文风鼎盛,岭南名人湛若水、陈白沙、吴廷举、朱次琦、康有为等均在西樵山辟新境,建亭台,读史书,写诗篇。这些文人墨客在西樵山上留下众多亭台楼阁与摩岩石刻。西樵山也因此获得了理学名山之美称。
  
昨天上午,记者随同几位西樵山风景管理处工作人员来到饭盖岗,一睹明代大儒湛若水的真迹。山林茂密,登山无路,记者一行穿越丛林,攀崖越壁,花了1个多小时,才登上海拔200多米的饭盖岗顶。山岗上奇石突兀而起,地势险要,山风呼啸,松涛阵阵。与上山路和周围奇石不一样的是,留下摩岩石刻的大石头周围地势平坦,可以摆几围酒席,可惜给茂盛的植物霸占了地盘。
  
明代大儒湛若水留下的摩岩石刻真迹分别刻在两块相邻的大石头上,刻字的一面非常平滑,给人精雕细琢过。左边一块大石头上,刻着“仰辰台”三个大字,字深7厘米、字径2米;右边大石上刻着“仰辰台上仰辰游,一曲歌声彻九州;感得圣恩深似海,外臣早许作巢由”这首诗。两处石刻落款分别为“明嘉靖丙午湛若水书”与“丙午九月十二日新定仰辰台湛若水书”。虽然历经近500年的风风雨雨,真迹仍然保存完好,清晰可辨。站在摩岩石刻处,极目山下,一马平川,风光秀丽。据说西江船出羚羊峡,往南而行,仰头即可望见”仰辰台“这三个字。
  
大师当年已生归隐之心
  
前几天,读者刘先生给西樵镇旅游办寄来一封信,信中详细地解释了湛若水这首诗的意思。刘先生在信中写道,仰辰台为湛若水仰辰之地,七绝第一句是写自己游仰辰台的景象,古人喜立高处以观天地,格物致知;第二句写歌声,表示自己对音乐有研究,礼与乐是古代社会文人墨客中两件大事,“彻九州”也就是响遍九州的意思,表明作者心底坦荡,正气凛然;第三四句是表达作者感谢皇帝的知遇之恩,同时表达了自己的归隐之心。
  
湛若水是进士,曾官至授编修和兵部尚书,所以有感谢皇恩之意。在离开官场回家守孝时,产生了淡泊名利,告别官场,归隐樵山,所以托巢由为理拒绝皇帝。刘先生还在信中简单地写了巢由两人的典故:巢父、许由,皆上古高人,巢父因巢居树上而得名,尧帝欲将帝位禅让于他们,两人均不从。许由还隐居贵州深山老林中,以示清高。
  
有历史学专家指出, 湛若水又名湛甘泉,增城新塘人,少从陈白沙游。明弘治十八年(1506年)进士,授编修。时王守仁在吏部讲学,若水与相应和。后母死归葬,筑室西樵山上讲学,开设云谷和大科书院,以 “随处体认天理”为宗。嘉靖初还朝,累官至吏、礼、兵三部尚书。甘泉新定仰辰台的时候,该是他还朝前的那段日子。崖壁上的那首七绝诗,正是他仰念圣君(世宗朱厚熄)的自白。有人认为从他后来还朝当上了大官,说明他诗里的那句话———“外臣早许作巢由”,只不过是虚伪的幌子。
  
“这种说法不一定正确,古人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读书人的抱负与理想很大程度要通过当官来实现,当年李白接到皇帝一纸号令,欣喜若狂,不也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之名句?况且古代读书人,有谁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该专家说,不能说湛若水后来回朝做官了就虚伪,就言行不一致。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