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人物事迹 查看内容

首位在增城开展粤绣教学的"绣娘"李先兰 领略粤绣之精巧 传承粤绣之技法

17-1-1 03:56|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429| 评论: 0|来自: 增城社区报

摘要: 李先兰,湖南人,广州市增城区媳妇。成长于湖南衡阳,少年时来到广州,现居增城区荔城街。自世纪之交开始学习粤绣,习得粤绣技艺及从事刺绣工作至今已有17年,现为荔城街文化活动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室粤绣教学及 ...
李先兰,湖南人,广州市增城区媳妇。成长于湖南衡阳,少年时来到广州,现居增城区荔城街。自世纪之交开始学习粤绣,习得粤绣技艺及从事刺绣工作至今已有17年,现为荔城街文化活动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室粤绣教学及传承者,荔城街粤绣坊首席师傅。李先兰师承杨智均,她同时也是首位在增城开展粤绣教学的“绣娘”,被媒体称作“增城粤绣第一人”,而街坊们则都尊称她为“兰姐”。


被刺绣光彩所吸引,十多载觅名师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歌颂传统刺绣的诗篇,不言女红之工巧,而工巧自见,赞美了刺绣精巧逼真、巧夺天工的艺术魅力。在增城,亦有位多年专注于刺绣领域的匠人,并以自己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使得粤绣这一传统技艺在本土生根、发芽,乃至逐步开花、结果。

2017年8月,在派潭镇汉湖村举行的儿童图书馆爱心慈善拍卖会上,一幅名为《花开富贵》的粤绣作品以其逼真的色彩、精细的绣工和生动的气韵惊艳全场。而捐赠出这件艺术品的作者,正是李先兰老师。在荔城街文化活动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室里,陈列着数件李先兰及其弟子的粤绣佳作,每一幅都栩栩如生,初看就有如一幅幅精巧生动的画作。

晚明著名画家董其昌就曾评价绣品道:“望之如书画。人巧极,天工错。”而李先兰这样的传统刺绣师傅,拿的虽不是画笔,而是绣花针,却同样是从事艺术创作。所谓“以针代笔,勾画自如。凡笔之不足,则针能独到,以线代墨,点染浑成,凡墨有晕缺,则线能补齐”。据李先兰介绍,她幼年时在湖南衡阳老家即受外婆日常刺绣的熏陶,长久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她自小便对于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约十一二岁时,李先兰搬至广州居住,在陈家祠一次展览上的偶遇,使十多岁的她初次领略了粤绣的魅力。1998年,李先兰一家搬到增城。而在世纪之交那年,她又在电视上看到对于粤绣的报道,这次李先兰下定决心要系统地学习传统粤绣的技艺。粤绣从基本针法的训练到写生、绣简单的花草直至技巧熟练,要多年功夫。真正学起来,必须要有师傅指导入门。2000年,经友人介绍,李先兰终于拜得广州一名粤绣师傅,并长期教授其粤绣技法。

领略粤绣之精巧,传承粤绣之技法

粤绣分为广绣和潮绣,李先兰学习的主要是广绣。2006年,广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其特点为针法难度大、要求高,想要学好基本针法,至少需要大半年。李先兰深知自己拜师不易,那时她每天6点多起床从增城出发去广州学习刺绣。“我的孩子当时已住校,自己时间较为空闲,基本每天都一早背着刺绣的花架乘坐客车。赶到天河客运站大约八九点,再转地铁或公交去师傅那里。”李先兰回忆道。

如此日复一日,李先兰坚持数年往返于增城和广州之间。“光是学习粤绣的基本针法,我就已经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关键是要训练到针脚齐、密度够,初学者的用心程度很重要。基本针法的掌握周期因学习者个人的悟性与专心程度而各异。”李先兰介绍道,其次很主要的步骤是“上架子”,需要把刺绣所需的布给缝上去。这也是一个考验基本功、同时不允许出错的环节。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侨联牵线搭桥 祖籍正果镇东汾
  • 《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实施成效显著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1小时通达大湾区:增城区逐步形成8条高快速
  • 增城区打造东部中心的“现代活力核”打造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