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增城基督教会个案研究:身份认同与基督教本土化

13-3-29 08:04|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6783| 评论: 0|原作者: 江小苏

近二十年来,汉语学界对基督教的研究不再满足于书斋内的悬想,而是走向田野和基层,在研究上呈现出明显的社会学、人类学倾向,讨论范围趋向地方化。与宗教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相呼应,这种基于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展示出基督教在汉语学术界的身份开始由“西方宗教”向“地方宗教”转变.

也印证了裴士丹(danielbayes)的断言:“过去的几十年里基督教在世界范围内,不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在人数和当地实践看,从根本上已成为非西方的宗教。把中国基督教看成是牢牢设于欧洲北美之外的新的基督教重心,而不是用距离中国现实越来越远的西方概念和类型来讨论中国基督教,这或许对未来更为有益。”

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种研究视角,以增城市基督教会为个案,力图为基督教的本土化提供一种宗教社会学的解释,即,基于教会的特定社会处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与基督徒的不同社会背景,基督教的本土化是建构基督徒叠合身份认同,以及教会群体身份认同的必然结果。

当然,此种解释得以成立,是建立在对增城教会基督徒的身份认同状况、多重身份认同之间的张力、叠合身份认同的建构、基督教民间宗教信仰化、教会群体身份认同的建构等议题实地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本文章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讨论研究进路和研究方法。在此,笔者会简单介绍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进路,特别是身份认同的概念;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实地研究,并涉及其他一些具体方法。

此外,该部分还会介绍田野地与研究者的基本情况,交代为何会选择增城市基督教会做个案研究,为下文的展开做预备。第二部分讨论的是,基督徒叠合身份认同的建构与基督教本土化的关系。在该部分,笔者将透过实地研究收集的资料,呈现增城基督徒拥有多重身份认同.

以及这些身份认同之间的张力,指出建构叠合身份认同的需要,并论证建构基督徒叠合身份认同引致基督教本土化的必然性。第三部分讨论建构教会的群体身份认同与基督教本土化的关系,同样,笔者将透过实证数据呈现建构教会群体身份认同的需要,和为满足此种需要必定引致基督教的本土化。第四部分为总结。

2.研究进路、方法与田野地简介

2.1.研究进路

本文的研究以宗教社会学为理论视角,主要依据的是身份认同的概念。选择此进路有以下几种原因。首先,身份和身份认同现已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概念,与权威一样成为社会理论的核心议题。“身份”概念早期被赋予代数学、逻辑学的技术性意义,也与哲学问题有联系。该词成为社会科学普遍使用的词汇是在1950年之后。

“身份认同”一词早期见于弗洛伊德(sigmundfreud)的心理学研究,此后一直作为心理学的专用名词,用于形容诸如儿童成长期融入社会的心理现象。社会科学对该词的早期应用出现在1950年代的美国,当时学术界主要关注种族性格等问题,“身份”、“身份认同”等概念大量出现在学术话语中。目前,对“身份认同”的使用主要可分为两类:心理学派和社会学派。

本文将采用社会学派对身份认同的理解。根据安德鲁.维格特(andrewj.weigert)的观点,在社会学领域,身份认同的研究主要受五条理论脉络影响,分别是: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论,乔治.赫伯特.米德和符号互动论,舒茨和知识社会学,迪尔凯姆和结构功能主义,马克思和批判理论。

不同脉络引申出来的身份认同概念各有侧重,但大致上,社会学派对身份和身份认同的理解可归纳为:身份是社会赋予的,是个过程,在个人进入每个社会情境中不断创造与再创造,由记忆联系在一起;身份认同是一个过程,个人通过此过程逐渐意识到何种群体对其具有意义,应对此群体设定何种态度,以及何种行为是合适的,身份认同跟情境相关,并注重他者的认可。

其次,从社会学对身份认同与宗教的理论关联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到身份认同在宗教功能中的重要地位。如,罗伯特.贝拉认为,认同是宗教的一个基本的、普遍的功能。汉斯.穆尔(hansmol)认为,宗教在社会中具有建立认同的基本功能。他将宗教界定为身份认同的神圣化,从而将身份认同提升为宗教理论分析的核心问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