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资讯 博客 休闲 专题 镇街

增城基督教会个案研究:身份认同与基督教本土化

13-3-29 20:04|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7330| 评论: 0|原作者: 江小苏

摘要: 近二十年来,汉语学界对基督教的研究不再满足于书斋内的悬想,而是走向田野和基层,在研究上呈现出明显的社会学、人类学倾向,讨论范围趋向地方化。与宗教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相呼应,这种基于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 ...


通常问完这些之后,信徒就会邀请教牧同工和义工为他们以上的事情祷告。当然,这不是说增城教会不关心信徒的灵性生活,因为通常在祷告完后,教牧同工和义工都会邀请信徒多些参与教会的团契生活。笔者在此想指出的是,教会文化营造出的留给实用主义动机和世俗生活在信仰里面的空间,背后反映着对圣俗二元论的扬弃和对生命整全关怀的神学思想,但这些不是基督教开始在增城传播时就如是的,而是增城教会根据当地信众的文化心理和汉文化中的实用理性而做出的建构。

从上文大致可以看到,为帮助信徒建构基督徒叠合式身份认同,增城教会做了很多努力,包括教会宏观发展策略、具体事工的开展以及神学思想的建构等。同样,可以看到,这些努力必然导致基督教的本土化,而这种本土化不单停留在表层本土化,即不单停留在宣道和崇拜使用当地语言(广东话、客家话、潮州话、普通话)、崇拜时间的多样(周四、周日、晚上)、事工发展顺应当地信徒的禀性(圣乐)等,也进入到深层本土化,如,尊重或重新诠释当地习俗,整合当地文化与基督教神学思想等。

甚至可以说,基督徒叠合身份认同这种整合模式,本质上蕴含着本土化的结果。因为叠合意味着多元,而对于实实在在存在于历史某个时空中的个体而言,多元的身份认同中必然会包含本土的元素。教会如果想要帮助信徒建构这种叠合身份认同,那么,无论在架构还是思想上,教会自身都要有资源承载这些多元,而本土因素又在这多元当中,因此,无论在制度架构还是神学思想上,教会都必然会进入本土化的历程。当然,这种历程是持续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便增城教会现在仍然存在这方面的挑战。

4.建构教会的群体身份认同与基督教的本土化

4.1.建构教会群体身份认同的需要

前文介绍身份认同理论时提到,身份认同重视他者的认同,这在群体建构自身群体身份认同时,尤其显得如此。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集合体,群体的身份认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中个体的社会身份认同。因为,所谓个体社会身份认同是指,个人对他/她从属于特定群体的认知,以及群体成员资格对他/她具有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同时,个体寻求社会身份认同有三个过程:社会范畴化、社会认同的自我评价和群际社会比较。群际社会比较一方面是为了区分内群和外群,一方面则是衡量该种社会身份认同是否令其满意,若不满意则该成员通常会力图离开其所属群体,加入更好的群体,或者力图使已属群体变得更好。即是说,个体在选择社会身份认同时,会在不同群际之间进行比较,并且这种比较的行为是持续的,即使成为该群成员之后,还是会进行群际社会比较。

比如,如果一位非宗教徒想拥有一个宗教徒的社会身份认同,他/她会在不同宗教之间进行比较和选择,如果选择了基督教,又会在不同的教会之间进行选择,当他/她成为某教会会友后,还是会在本教会与其它群体间进行比较。因此,教会在建构自身的群体身份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群际社会比较带来的挑战。也就是说,教会要持续地生存和发展,就要建构在群际比较中有优势的群体身份认同。

在增城实习期间,笔者曾了解到教会在这方面遇到的一些挑战。首先,增城市的佛教、道教、民间宗教很发达,街上随处可见偶像崇拜。这些求神拜佛的人通常是为了求平安、财富和福乐,个人的委身不强,他们认为初一、十五烧烧香,给些香油钱,神佛就能保佑他们。在向这些人传福音时,常常会听到他们抱怨,基督教太麻烦,每周都要去教会。

而当来到教会听道时,如果不是福音性的道,他们常常会问,“这信来有什么用?”由此可见,在群际社会比较中增城教会要面对来自其它宗教的挑战。增城教会属于建制教会,在增城还有些家庭教会。笔者在实习期间曾听说这样一件事。有个家庭教会的负责人邀请增城教会几个信徒(住那间家庭教会附近)去他们那里聚会.

有几位信徒去过一次就不再去了,但其中有一位信徒觉得进退两难,原因是那位家庭教会负责人很关顾她,让她觉得很有爱心,不忍心不去,所以有段时间留在那家庭教会聚会。不过,之后又发生了些事情,让她又回到了增城教会聚会。笔者提到这个例子,不是要攻击家庭教会,也无心要在建制教会和家庭教会之间做比较,而只是想指出,增城教会要建构在群际比较中有优势的群体身份认同,还得面对来自家庭教会的挑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