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增城基督教会个案研究:身份认同与基督教本土化

13-3-29 08:04|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6717| 评论: 0|原作者: 江小苏



这种构成传递给会众的信息是,教会肯定不同会众的经济身份认同,如各类职业、各经济阶层;个体身份认同,如性别;文化身份认同,如客家、广府、中原、江浙、潮州文化等,向那些愿意保有这些身份认同的信徒传递了积极的信息。

从增城教会开展的事工,也能看到教会在努力帮助信徒建构叠合的身份认同。教会有儿童诗班、少年诗班、少年团契、大学生团契、职青团契、职青诗歌班、弟兄团契、弟兄诗歌班、姊妹团契、姊妹诗歌班、夫妻团契、长者诗歌班等事工。主日学按年级分班,从幼儿到高中。每年暑期有学生暑期福音夏令营。每周查经后有分组讨论,分组的依据有年龄、语言、婚姻状况等。

探访组每周四分派到增城市不同区域去探访。在这些事工和组别中,会众的多重身份认同得到肯定,从而加强了会众对教会的归属感。细看教会的事工,会发现很多圣乐事工,这一方面当然与教会看重圣乐事工有关,但另一方面,笔者认为也是为了响应增城居民爱唱歌的个性和文化。笔者在增城实习期间,见在一休闲露天长堤边每天都摆了好几架可以唱k的电视机,很多市民去到那里点歌来唱,也吸引不少人驻足观看。《增城县志》也记载了本地土著人和客家人爱唱能唱的性格。

那么,教会又如何处理那些与基督教信仰相悖的本地文化?比如前文提到的新塘“龙舟节”。教会主任牧师曾就基督徒怎样看待中国的龙做过研究,并发表文章,指导会众怎样看待和理解龙与基督信仰之间的关系。根据笔者在新塘实习的经历,现在的新塘信徒与其他市民一样过“龙舟节”,并邀请和陪同亲友吃饭、看赛龙舟。

笔者在那期间也曾受到好几位信徒的邀请。笔者相信在内地为了帮助信徒建构叠合身份认同,而在神学思想上做出努力和尝试的教会并不多。为了帮助信徒建构叠合身份认同,增城教会在神学思想上做出的努力还不止这些,第四部分还会涉及相关内容。据笔者观察,在增城的农村,基督教民间宗教化的现象很少。笔者有多次机会跟不同堂点的联络人(义工)一起去探访当地聚会点的信徒。

从他们的交流中,笔者并没感受到基督教民间宗教化。不少农村教会的个案研究,都会提到基督教民间宗教化的现象,根据他们的归纳,主要原因是农村教会没有受过训练的传道人。笔者认为,在增城之所以很少看到这种现象,正是因为增城教会解决了农村教会传道人的问题。首先,母堂很注重义工的培训,曾花两年时间专门培养一支义工团队。

时下教会仍然很注重培训义工,定期给他们进行课程培训。各堂点的义工联络人属于主要培训的义工,笔者在同几个联络人一起出去探访时,了解到他们都受过训练。其次,增城农村教会的讲道,都是由母会差派牧者、同工或够资格的义工下去,而不是由当地信徒担任。

不过,这不排除有个别信徒身上会出现民间宗教化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由民间宗教徒转而皈依基督教的信徒。笔者曾听过有位这样的信徒,刚信的时候,认为牧师的祷告应该最灵,因为她以前去的庙就认为越高位的庙婆就越灵,所以教会的弟兄姊妹去探访她的时候,她都会要求说让牧师来探访。但后来教会生活参与多了,她也慢慢地有了改变。

笔者了解到,在对待此类信徒时,教牧同工的处理方式是教导加迁就,即一方面教导基督教的信仰内容和观念,一方面会迁就等待信徒灵命的成长。以上面这个个案为例,在她改变观念之前,牧者能安排过来就会去探访她,同时又会教导她基督教所持的观念。

对笔者来说,很强的一个感受是,信徒归信的实用主义动机。不少信徒归信是因为上帝可以帮助他们,赐福给他们,保佑他们。当然,跟笔者分享的时候,教龄长些的信徒会说到也要爱耶稣、要为主做光做盐、无论生活遇到好或不好上帝都在掌权等。但笔者发现,教会并没有一种文化否定这种实用主义的动机或迫使信徒放弃这类动机。

相反,教会文化有很大空间给他们选择保留或转换这类动机。首先,根据笔者的抽样调查,当教牧同工(包括义工)受信徒邀请为他们祷告时,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为某某姊妹/弟兄祝福、求平安”。其次,教牧同工和义工关顾信徒的日常生活的时候,据笔者观察,他们向信徒问得最多的,不是最近有没有读经祷告,而是最近生意怎么样、工作怎么样、身体怎么样、家庭怎么样之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