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增城基督教会个案研究:身份认同与基督教本土化

13-3-29 08:04|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6784| 评论: 0|原作者: 江小苏



他说,信主之初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听有的弟兄姊妹说“龙”是偶像,加上赛龙舟之前会有些宗教味道比较浓的仪式。这种境况令他陷入困境,因为,如果坚持基督徒的身份认同,他就不能参与这些“偶像崇拜”的活动,就不能邀请和陪同他的亲戚朋友来一起欢度龙舟节。但如果这样,亲戚朋友又会很有怨言,甚至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但若是参与了该节庆,他又觉得心有不安。

下面的例子在笔者实地研究期间,听到得比较多。在新塘有不少信徒是河南人(中原人),他们在新塘开加工牛仔裤的工厂,做这行常常要赶货,如果撞上周日他们就不能去教会崇拜。笔者与同工去探访他们时,他们就分享了多重身份之间的张力带来的内心挣扎:一方面觉得自己是基督徒,主日不去教会崇拜不好;

另一方面觉得自己是工厂的老板,又有工作的责任。与这类基督徒有同样挣扎的,是那些周日白天要上班的基督徒工人。他们给教会提意见,说他们的职业要求就是要周日白天也有上班,因为他们要养家糊口,不能放弃工作,所以他们很希望教会能有晚上的崇拜,但目前新塘基督教堂暂时还没开设晚间崇拜。

有些信徒住的地方离教会比较远,周日上教会很不方便,特别是一些年龄偏大的信徒。如果坚持看重自己的行政区域身份认同和个人身份认同(长者),那他们不去参与教会生活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也是各地信徒都要求母会在他们当地设立聚会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笔者的观察,这些面临多重身份认同张力的信徒,常常是教会探访的对象。教会探访对象的选定,首先的那些很有需要的信徒,其次是那些较长时间没来参与教会生活的信徒。很显然,面临多重身份之间张力的那些信徒,属于第二种情况,他们时不时就会有段时间不出现在教会。而这正是没有建构起稳定的身份认同的表现,如果任其发展,出现皈依上反复的机率就会很高。

同时,他们对于作为基督徒该有的行为的应分感,与他们实际没法做到的愧疚感,会造成他们自我身份认知的失衡,长此以往同样会提高皈依上反复的机率。笔者与这些信徒交谈时明显感受得到,不论是客观环境所逼,还是在主观情感上,他们不想因为基督徒的身份而放弃后面四种的身份认同。很多时候,他们宁愿承受愧疚感,也选择不去履行基督徒的行为规范。

因此,一方面,多重身份认同之间的张力,提出了整合身份认同的需要;另一方面,从信徒处理张力的方式和意愿中可以看到,问题的核心是在不放弃原有多重身份认同的前提下,如何建构、整合基督徒的多重身份认同?也就是说,如何建构叠合的身份认同?因为参照整合多重身份的多种模式,只有叠合整合模式与上文的诉求吻合,因为在叠合整合模式中,个体可以集多重身份于一身,而不用放弃任何一个。

这也是多种整合模式中最理想的一种。从上文也可以看出,在整合多重身份认同时,信徒较为被动和无力,因为很多的张力牵涉到神学思想和教会事工的开展。那么,增城教会如何帮助信徒整合他们的多重身份认同?教会努力的结果又如何?

3.2.教会的回应和基督教本土化

增城教会的决策者清楚知道信徒的需要,因此他们的努力也正是导向叠合式的身份认同。下文笔者将透过出席教会堂委会、观察教会事工发展、牧者的教导、查找文献等获得的资料,呈现增城教会的具体做法。宏观上,增城教会的发展模式是“以堂带点”,聚会点的设立有些以行政区域为依据,如镇、村或工业区等,有些以使用的语言为依据,如客家话、广东话等。

该种发展模式还在发展中,教会的异像是每个村镇都有聚会点。这些聚会点的设立,使基督徒可以保有他们的行政区域、文化和个体身份的身份认同等。增城教会的教牧同工涵盖了使用普通话、广东话、客家话和潮州话的人。母堂的主日崇拜早上是广东话,因为早堂讲广东话的信徒比较多;午堂是普通话崇拜,因为讲普通话的信徒比较多;晚堂也是普通话崇拜,主要是为白天不能来教会参与崇拜的信徒而设。

派往地方堂点讲道的教牧同工要使用当地的语言宣讲。可以说,任何想保有语言文化方面身份认同的信徒,都可以在教会以自己的语言得到牧养。增城教会堂委会的构成,几乎囊括了各个经济阶层和不同的年龄段的信徒,包括企业家、教师、个体经营户、公司职员、家庭主妇、退休老人、工人、农民,老、中、青年人都有,男女比例也适宜,并且涵盖不同的文化背景,包括客家人、广府人、中原人、江浙人、潮州人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