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市著名凉亭的由来和历史

10-11-8 08:26|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214| 评论: 0

摘要: 增城是一个多凉亭之地方,历代修志均有“亭篇”,全邑十二都,都都有亭。有的都亭五六,有的都亭四五,平均一都有亭五,全邑亭近八十。据《辞海词典》之《园治・亭》: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多用竹、木 ...
        增城是一个多凉亭之地方,历代修志均有“亭篇”,全邑十二都,都都有亭。有的都亭五六,有的都亭四五,平均一都有亭五,全邑亭近八十。据《辞海词典》之《园治・亭》: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_行也。多用竹、木、石等材料建成,平面一般有圆形、长形、六角形、八角形。抗日战争前,全县七八十个亭均较齐全。抗日战争后,仅存二三十个,由于长期失修,现尚存几个。现在将亭存名存的,或亭亡名存的亭列举于后,以资纪念。
 


虎跳亭 
 
         位于庆福都(今荔城镇)与崇贤都(今小楼镇)交界处的虎跳径。径长15公里,大山狭谷,加之山高林密,古时有老虎出没,故名。清光绪戊申三十四年(1908),由棠下村贡生潘祖志和县城坊荫生郭瑞怀倡建,亭六角形、2米柱距,占地28平方米。当任知县胡光镛筹建,于次年十月竣工。胡光镛,江西人,光绪四年进士,由他建亭并撰联云:“无处不可栖身,最喜四面云山,细领略罗浮帽岭;此间何妨小住,况当一亭风雨,漫驰驱虎跳龙墟。”联中将名山罗浮帽岭以及地名虎跳径和二龙墟嵌入。

驿下亭 
 
       位于坊都(今荔城镇市区)相江铺对岸的驿下渡头,明代县城大富户黄十万在此摆花渡,日后成为“增城八景”之一的“增江晚渡”。光绪十年(1884),增城知县孙多璐巡视河东,突来风雨,百姓无处栖身,激发他爱民之心而建此亭(孙是安徽省寿府人,光绪四年进士,授官阜宁知县、转增城知县),亭成六角形,占地16平方米,亭中铺4条石条,供百姓候渡休息。亭成后,撰有一联云:“时维孟冬,是周正十二月,成与梁之候;制非广厦,有杜陵千万间,庇寒士之心。”

枫门岗亭 
 
         位于下牛都湖塘埔村旁的枫门岗坳,由赖太史公(赖际熙,字焕文、号荔],光绪二十九年癸卯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充国史馆纂修,旋进总纂)之父亲赖圣扬手建。长方形、长8米,宽6米,土木结构,有“枫门岗”亭匾,抗日战争时被毁。
 
里汾亭 
 
        位于增城西里汾村边,亭成长形,长12米、宽6米。亭内面积为72平方米,为南洋侨领郑景贵出资建成。郑景贵(1821~1898),乳名嗣文,号慎之。增城绥福都(今福和镇)郑新村人。父兴发,参加洪秀全起义被通缉,于咸丰年间飘洋至马来亚谋生。及后,郑景贵寻父去了南洋,助父经营小本生意,40多岁的郑景贵已跻身富商行列。据《增城县志》人物列传:嗣文资望至深,侨民皆倚以为重,思解其纠纷,乃亲诣星嘉坡谒英吉利兵帅,乞师定乱,后治岛有方,善营矿业,英官方嘉奖嗣文功,授以“甲必丹”职。甲必丹者,乃英武弁衔,授之以抚侨治氓。李鸿章督直隶时,值水灾,贻嗣文书。即助以巨款50万两,声言归其善举于母亲。鸿章请于朝,以“急公好义”牌坊表其闾,并旨封其母赖氏为一品夫人。
 
        张之洞督两广时,有法越之役,嗣文出于“有国才有家”之忧,献财赡于军事,张之洞一举受其50万两银,再加20万两,超出张之洞之需。张在广州办教育,又投书勉郑义举,郑能达其所愿,动张之心,奏于朝庭,旨偿郑品衔,封赠三代。广州御史冯显胜谓:在海外得英授官,在内蒙朝廷授官,岭表乃郑公始矣。自此,海内外参观其家乡人多,沿路建亭,不过以“里汾亭”建筑得有特色,又坚固耐用。“里汾亭”匾落款为郑嗣文撰,冯显胜书。原来有一副木楹联:“金鸡山鸣云晓日,玉童钟响马启程。”联中嵌入了当地名胜“金鸡山”和古寺“玉童寺”。
 
绿香亭 
 
       位于增城著名的西园庵(因扩建挂绿广场,现已拆毁)内西水池中,是一座六条红柱支撑的六角亭,亭的建筑浮于池面。这亭为什么命名“绿香”?原来民国23年,增城县县长叶洁云(广东省新兴县人)下乡巡视,调解纠纷,将积案40余件办妥。他与当时的建设科长到西园风景秀丽的地方散步,拟定在此建一亭或水榭,与西园庵对峙。建亭竣工之日,叶县长对众人道:“贵县有挂绿荔枝,中外驰名,神州极品;吾乡香荔,名驰一方。清代两者俱为贡品,何不各选一字作为亭名?”绿香亭之名就此鼓掌通过。叶县长亲书“绿香亭”三字,遒劲有力。但有亭名无亭联,尚欠一雅。叶县长稍一思索,泼墨挥毫,上联“绿罗浮之风”,下联“香相江泓水”,为“鹤顶”格。罗浮乃五岳之外第一名山,相江乃岭南名相崔与之之赠地。
 
黄沙抗日烈士纪念亭 
 
        1938年10月,日本军队入侵广东各地,我国守军独立20旅一个营,在增城市正果镇白面石及黄沙坳老虎石山与日本军队打了一场硬仗,我军牺牲200多人,日本军死亡100多人。王雁门(1882~1952),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以教书为业,他承继父业,有王家秀才之称。1939年后,王雁门全力支持当地的共产党活动,送子王国祥组织抗日人民自卫中队。(王国祥后升为东三支一团副团长,解放初期任增城县县长)1945年6月,中共广东省委和东江纵队政治部在罗浮山召开增龙博各界人士座谈会,王雁门以增城爱国民主人士和开明绅士的身份应邀出席会议。王雁门当时不忍心抗日烈士暴尸山野,毅然发动村民和正果圩商界人士捐款,又往龙门县麻榨圩筹款收殓,先在老虎石山建立墓地,埋葬了200多名抗日烈士,又在黄沙建立抗日烈士纪念亭。王雁门撰写碑文和对联:“黄种图存,群英抗日;沙场战死,烈士流芳。”
 
星岗亭与相水亭 
 
         位于龙门县与增城市交界处,有地名鸡花径坳,简称鸡花坳。清宣统二年(1910),增城知县朱为潮巡视到此坳,见是两县百姓交通必经之路。这里人烟稀少,山高林密,恶兽出没频繁,土匪常在这里作恶,人心惶惶。增城知县乃联合龙门知县,向社会各界人士集资,在这里建起一座两层高的南北向“星岗”亭和“相水”亭,长12米,宽6米,六条砖柱支架住四檐滴水的民间亭,供过往行人驻足。又在二楼安装一个报警大鼓,鼓声震5里;兼派两名武艺高强的人在亭里住宿,维持治安,煮茶水给过往的客人饮用。有增城正果镇白面石村文人王雁门题了两副对联,刻在龙门这边的是:“星相判阴阳,男女茶亭分左右;岗坳重建筑,庭台地址跨增龙。”横额“东眺星岗”。刻在增城那边的是:“相地得清幽,筑室尽多高士驻;水泉征洁白,茶亭当请雅人评。”横额“西临相水”。这是两副“鹤顶”格联,联首嵌入了“星岗”(龙门旧称)和“相水”(增城旧称)四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