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以历史文献分析增城区客家聚落 探究客家族群的聚落演进过程和作用机制

18-1-1 02:41|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189| 评论: 0|原作者: 林琳/李诗元/曾娟

摘要: 虽然客家聚落产生的历史较短, 但早已成为当今岭南最重要的聚落类型之一。以广州增城客家聚落为研究对象, 采用条件logit、历史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 探究客家聚落演进过程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客家常选择血缘、 ...



2.2数据来源

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地方志、实地调研、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联合编制的chgis最新基础数据资料等。通过整理地方志资料得出客家先祖初入增城的空间信息和分布状况,包括客家先驱籍贯信息、迁入的镇街、姓氏和族群特征等。客家聚落的高程来源于广东省dem30m数据。

客家来源地、增城广府和客家聚落等坐标来源于googleearth。ymjl(迁出至迁入地距离)、hljl(迁入地与主要河流最短距离)、gfkj(客家和广府聚落之间最短距离)通过arcgis10.2空间分析获取。共整理所得明清79个客家先驱迁入增城各村的基础样本。这79个客家先驱分别在明清不同时期迁入增城11个镇(街道),通过配对共得到79×11=869个研究样本。


(明清时期增城行政区划图)


2.3研究方法

采用条件logit模型分析客家聚落在增城演进过程中空间位置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条件logit模型在考虑了个体的选择和特征变量的同时,解决了单个样本部分定量数据难以获取的问题[33](如明清客家开基祖的年龄、携带家眷数量等),常用于区位选择行为的研究。假定每一个客家先驱迁入者面临一系列备选定居地(j=j,i,⋯,n),地区j(增城各镇或街道)可以给在当地建立聚落的客家先驱f带来πj的效用,且πj=uj+εj,uj=βxj,uj是由地区j的各个可观察特征向量xj所组成的函数;β是要进行估计的参数;ε为地区j不能被观察到的特征。如果j可以给客家先驱f带来比其他备选地更多的效用,f会选择j建立客家聚落的概率即条件logit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在上述基本表达形式基础上进行变换并加入具体变量,更直观的条件logit模型组(一)和模型组(二)如下:


式中:xz表示为客家先驱是否选择迁入该聚落,xz=1表示选择迁入,xz=0表示不选择迁入;xtjg为在此之前是否已有籍贯相同的同乡迁入该聚落,xtjg=1表示在此之前有同乡迁入,xtjg=0表示在此之前没有同乡迁入;xtxs为在此之前是否已有同宗姓的移民迁入该聚落,xtxs=1表示在此之前有同宗姓迁入,xtxs=0表示在此之前没有同宗姓迁入;

kj为在此之前是否已有客家移民迁入该聚落,kj=1表示在此之前有客家移民迁入,kj=0表示在此之前没有客家移民迁入;ymjl为客家先驱迁出至迁入目的地(聚落)的距离;gc为迁入聚落所在地高程;jtjl为交通距离为开基点到交通中心新塘的距离;hljl为迁入聚落与增城主要河流(增江或者东江)最短距离;gfkj为客家和广府聚落之间最短的距离。

模型组(一)包括模型(1)、模型(2)、模型(3)和模型(4)四个模型。模型组(二)包括模型(5)、模型(6)、模型(7)和模型(8)四个模型。xz、xtjg、xtxs、kj、ymjl和hljl几个变量表达的含义与模型组(一)和模型组(二)相同。考虑到自变量gc(高程)与自变量jtjl(镇域中心点至交通中心新塘的距离(3))有很强的相关性,两个自变量同时放入同一回归模型会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模型(5)、模型(6)、模型(7)和模型(8)只引入自变量jtjl。

3.结果分析

3.1增城客家聚落的现状及其分布

客家聚落文化促进了增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是增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12月广州市委宣传部和广州市文明办指出,广州各区、各创建单位要学习借鉴增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加强乡风文明培育和村容村貌建设。省内外的惠州、阳山、珠海和衡阳等多地政府相继到增城考察,学习增城新农村建设经验。

客家聚落是增城现存重要的聚落类型之一。从族群类型和行政村尺度看,增城乡村聚落主要以广府型和客家型为主,其次为广府和客家混合交错的聚落。据1995年出版的《增城县志》和地方志办公室1991年的调查数据,增城共有298个村委会,其中纯广府聚落134个,纯客家聚落101个,客家广府混合聚落73个(图2)。

客家聚落集中分布在增城北部、中部和西南地区。增城北部和中部地区是客家聚落聚集区。其中北部派潭镇、正果镇、小楼镇和福和镇聚落总数达到87个,占整个增城客家聚落的86%以上。增城客家聚落主要包括客家屋式、组团状、弧形状、长条形和丁字形5种布局形态。其中又以弧形状居多,常分布于山脚、河流和公路转弯处。增城客家表现出高度的包容性是农村乡风文明的典型,同时是当前推动增城农村精神文明发展的积极因素。

客家从粤东北迁入增城后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精神,产生了两姓共祠、广府客家共修族谱等跨宗族和跨族群的特殊文化现象。小楼镇竹坑村张氏在康熙年间迁居增城,期间王氏从松源迁入。不久张、王两姓共建村落和祠堂。共建的祠堂为同一栋建筑,左半部分张姓使用,右半部分则属于王姓。这种异姓共建共用祠堂的现象,实为岭南极其罕见的一种人文现象。如今张姓和王姓的社会关系依然和谐,共建的祠堂仍然延续使用至今。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