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市朱村街白水山的考究

11-9-6 03:57|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6250| 评论: 0|原作者: 赖邓家

摘要: 新编的《增城县志》,县名的由来,载《元和郡县志》云:“增城县……昆仓山上有阆风增城,盖取美名也”。明嘉靖《增城县志》载:“或以楚问增城九重。故名”。按(“楚问”即《楚辞·天问》内载:“增城九重,其高几 ...
新编的《增城县志》,县名的由来,载《元和郡县志》云:“增城县……昆仓山上有阆风增城,盖取美名也”。明嘉靖《增城县志》载:“或以楚问增城九重。故名”。按(“楚问”即《楚辞·天问》内载:“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又《淮南子》云:“昆仓山上有增城九重,高万一千里。上有不死树在其西。”《后汉书·张衡传·思玄赋》(约公元136年)云:“登阆风之曾城兮,树不死为床”。增城之名,自战国至后汉巳很流行。屈原《离骚》:(公元前278年)“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焉”。说明白水与阆风、增城等神话有密切关系。

查阅唐至清的旧志。如《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大明一统志》、《读史方与纪要》、《大清嘉庆一统志》、《广东新语》等书,都有突出记载,增城县得名与白水山有关。在广东置县域在秦、汉时期的县,有揭阳、龙川、傅罗、四会、番禺、清远、高要、德庆、封开、新兴、曲江、阳江、连县、英德、徐闻、高州、增城等十七个县(1)。在《元和郡县志》之前,有《楚辞·天问》、《淮南子》、《张衡传·思玄赋》、屈原《离骚》等都有记载,就值得考究、考究。

名人游名山起名人效应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历代名人都寻求山水胜景,崇尚恬静风光,体验纯朴民情。葛洪于公元284年出生于丹杨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少时聪颖勤学,家庭没落,曾参与镇压石冰起义,东晋初,曾任谘议参军官居右丞相之职,唯求医学及神仙导养之术,辞官谢客,于罗浮山精研炼丹。增城《增江诗话》引《增城县志》云:“葛洪,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字雅川。自号抱朴子,赐爵关内侯,闻交址出丹砂,求为勾漏令,携子至广州”(2)。曾游增城白水山。

当时白水山地属广州府辖,山为罗浮山余脉,留下葛洪《白水山石刻》诗云。行天拈碧溜,溜上驾蜃楼。玉汞熙金鼎、石流水不流。”当时山中,已有“安期岩”岩下水声如雷,有石桥通过、甚险,相传不是神仙难通过,安期生在这桥上来回多次,就命此岩为安期岩。山中有田,终年云雾萦绕,有山人在田中锄种,命为“云锄”一景;山中有水溪,积水为池,池中有锦鲤,名日“锦鲤池”。白水山,“邑西三十里,高近千仞,顶类仰盂中,有飞泉长百余丈,直至山足,缭绕丹邱,而东喷雪翻涛,奇态。悉备两崖怪石夹柬,如砥柱悬桥者,不可胜数。(3)

唐开耀之后,增城何仙姑,俗名素女,于十五、十六岁时,罗浮道士蔡太乙(又名蔡天一)托梦何素女于云母岗,此岗与白水山相邻,同属丹邱之名。唐朝大诗人比何仙姑年少十六岁的王昌龄来游白水山,知道何仙姑炼云母丹,将“云英化为水,光采与我同”之名句写进《王昌龄集》里。经明人屈大均验证此句是写何仙姑炼云母丹,王昌龄又“引(卢鸿)画的山水树石画比喻白水山得平远之趣,笔意位置,清气袭人”所以白水山在唐代已经不是等闲之山。

在唐代的名人心中,白水山已经升华备极了。自从葛洪、何仙姑、王昌龄游过白水山后,已有道家一行第三代弟子张佛清耒游过白水磜(白水山别称),后建啸霞寺,寺址在小磜坡,上有石林、枫树林、松林、下有仙鹤潭,寺中多佛像、张佛清园寝后、无后人接管。日久,寺毁断烟。后来,有湘僧建上啸霞寺,又毁于元朝,以后就无人问津,只留断墙残碑。

白水山的山形险峻,白水落差252米,白水山峰峦重叠处约320米。其顶峰葫芦顶462.3米,葫芦顶的后背山梅花顶494.7米,在白水山麓往梅花顶望,层层峰峦,直插云天,白炼悬空,涛声振耳,是古代一座极妙的名山。比何仙姑迟四百年出世的白玉蟾,原名葛长庚,字如晦,号海琼子。出生在琼州,为道教南派五世祖,工诗画,宋宁宗即位时,知他名气,召他入京,封为紫清真人,供养在太乙宫里。但他不愿当享受荣华的官家道人,与弟子重回罗浮山。

浪游华南各地,他曾在增城县白水山瀑布崖下,建“小红玉洞”于云母岗,留下《红玉洞》诗云:“阆花无踪迹,唐诗有姓名。不知红玉洞,千古夜猿声。”他著作甚丰,有《玉隆集》、《彭鹤林问道篇》、《蟾仙解志》、《道德宝草》、《罗浮山志》,明其弟子辑《琼海集》行世,增城的“红玉洞”诗,自明至今近十部《县志》都沿载下来,有名山、名人、名诗的作证。(4)

韩愈,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河南河阳人,因其郡望昌黎,后人称之为韩昌黎,贞元进士,几度作节度使下官,升监察御史,宪宗时随裴度平吴元渡,官升刑部侍郎,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船经过增江时,夜泊增江口,写了两首“示侄孙湘”诗。(韩愈三首示侄孙诗中两首写于增城)。韩愈示侄孙湘相传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5)按历史年代推测,当时增江口是白水山附近。

增城的增江口即增城人叫的三江口,但增城地名有三个“三江口”,从汉至唐初的三江口叫上三江,即第一个县城所在地,有增水、永汉水、浪拔水流至“二龙争珠街”汇合增江,古称上三江;从唐至南北宋朝,县内人口、经济、物资已在中三江发展,因派潭水、澄溪水在贤都福都发展,福都的东街建第二县城,人称“中三江”。明、清以后人口、经济向下三江发展。因下三江有紧水河、增江汇集东江)是珠江三角洲的边缘部分。人称下三江。(6)

唐朝。珠江潮水终年潮汐涨至东街,白水山边。如韩愈,宿增江口示侄孙湘(二)诗云:“云昏水奔流。天水漭相围。三江灭无口,其谁识涯圻。暮宿投民村,高处水半扉。鸡犬俱上屋,不复走与飞。篙舟入其家,暝闻屋中唏。问之岁常然,哀此为生微。海风吹寒晴,波摇众星稀。仰视北斗高。不知路所归。《宿增江口示侄孙湘》诗(三)云:“舟行元所诣,屈曲高林问。林问元所有。奔流但潺潺。嗟我亦拙谋,致身落南蛮。茫然失所诣,无路可能还。”

韩愈“示侄孙湘”诗(一)后四旬:“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数,好收吾骨瘴江边”。(7)与“示侄孙湘”诗(二)“海风吹寒晴,波摇众星稀。仰视北斗高,不知路所归。”“示侄孙湘”诗(三)“嗟我亦拙谋,致身落南蛮。茫然失所诣,无路可能还。”都是有关自己前途的遭遇,悲鸣的哀叹,这三首诗都有相关的意思。“示侄孙湘二首”开首八句,是写增江水网地带水灾叫人可怕。如:“云吞水奔流,天水漭相围。三江灭无口,其谁识涯圻。暮宿投民村,(8)高处水半扉。鸡犬俱上屋。不复走与飞。”
1234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