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弘扬增城市客家文化的刍议

11-9-6 04:17|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723| 评论: 0

摘要: 客家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活化石,是南迁的中原人与当地的百越居民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形成的绚丽多彩而又独具一格的汉文化的一部分。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弘扬增城的客家文化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需要文化部门及文化 ...

客家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活化石,是南迁的中原人与当地的百越居民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形成的绚丽多彩而又独具一格的汉文化的一部分。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弘扬增城的客家文化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需要文化部门及文化工作者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2008年3月18日,增城客家文化研究会成立,这对今后挖掘、整理、弘扬客家文化,繁荣城乡农村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客家文化的过去与现状
   
半个世纪以来,增城客家文化曾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有起有落,但一直在发展。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是客家文化活动的高峰期,在农村,山歌、山歌白话剧、舞春牛、舞醒狮、舞龙、舞渔灯十分流行,尤其是山歌,最受群众欢迎,大部分青年都喜欢唱。“文革”期间,诸样艺术萧条,客家文化转入低潮。改革开放后,客家文化逐年有所复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工作,客家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增城市组建了客家山歌艺术队、春牛队、醒狮队、渔灯队等近20支队伍。

广州市文化局和增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对收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也非常重视,各镇街文化站在上级部门指导下,对民间文学、音乐、故事等民间文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与搜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当中的成果——《增城客家山歌精选集》、《增城民间故事》专集已付印,不久将出版。2007年,增城市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派潭民间艺术“舞貔貅”(客家醒狮)和新塘的民间手工艺“榄雕”,已获省文化厅审批。今年,市文化局又把客家山歌、舞春牛、舞渔灯确定为“申遗”项目。
   
目前增城市客家文化从表面上看繁荣,但实质形势并不容乐观。第一,是艺术人才严重断层,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现有的民间艺术队伍虽然有近20支,但其成员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年轻人极为少见。如果没有新鲜的血液注入,客家文化的长河终将断流。第二,是传统的民间文艺没有得到及时的搜集、整理与传承,许多已经失传。如派潭著名民间艺人赖清,在建国初五六十年代,他的圣公艺术、山歌演唱堪称一绝。但赖清在80年代初病逝,由于没带徒弟,他的圣公艺术剧种现已失传,目前增城会唱圣公调的人少之又少。

第三,是目前的客家文化活动组织均为民间组织,经费没有保障,发展没有计划,基本处于自流状态。目前的民间文艺队伍基本是群众自己组队、私人出钱建立起来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演出收入,有时是村、社集体支持部分经费。经济方面的拮据限制了艺术队伍的自主更新,山歌、春牛队、醒狮队等的表演,从唱腔到演艺都是老一套,这些队伍要长期生存下去是非常困难的。比如派潭舞貔貅虽然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但由于缺乏经费,不能进行训练与包装,目前处于半停顿状态。如果得不到政府及文化部门的经济和技术扶持,不能在艺术方面得到改进与提高,过几年省文化厅复评不合格,品牌称号也将被取消。

   
二、客家文化滞后的原因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增城客家文化在内部活动和与外部交流的主要形式。下面主要以山歌发展滞后为例,分析客家文化整体滞后的原因。
   
第一,唱腔和表演艺术陈旧。目前增城各地自发组织起来的山歌队成员基本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所唱的是原生态山歌、过山拉、平声、旧采茶调和五句板等,多用过山拉对唱对歌或独唱。过山拉调山歌是长宁客家人在旧社会的艰苦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歌腔高尖哀怨,用以抒发情感,与旧时客家人的哭嫁、哭丧腔调相似,听起来有一种悲哀的感觉。三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未接触过传统优美动听的客家山歌,不懂得客家山歌的魅力,对现在老人唱的过山拉山歌,他们不愿意听,更不想唱。

过山拉山歌的歌词很通俗,贴近生活,只是唱腔音调不好听,例如派潭镇邓村73岁的石木娣和陈桂香阿婆唱的山歌就非常生动形象:“大路荡荡遇着哥,心想问哥人又多,打侧凉帽挨身过,眼拐打来当问哥。吾使忧来吾使忧,花树自有蜜来搂;糯米做糍落锅煮,浮边就有妹来捞。”“讲唱山歌涯吾愁,亚妹在此等实头,山水能解千人渴,山歌能解万人愁”。增城有很多老一辈的山歌手。现在年轻人听到老人唱过山拉山歌比较反感,原因是这些山歌的内容和形式都与现代生活相隔较远,与他们的审美情趣不相符,年轻人认为客家山歌是老年人唱的,现在已过时了。
   
第二,时代在变化,传承传统文化意识淡薄。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经济体制转型,文化日渐多元,农村传统风俗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的生活富裕了,很多农民迁到城镇居住,农民变居民,在城市现代化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影响下,传统的文化习俗渐渐被淡忘了。农村的青年人多在城市打工,很少时间在农村,他们长年在城市工作生活,崇尚城市文明,追求时尚文化,自然对客家文化不感兴趣,离农村传统文化越来越远。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