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名字的来源:相关“层城•曾城”的再考究

11-10-7 04:41|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758| 评论: 0|原作者: 温敏崇

摘要: 增城名人温敏崇一系列关于增城县名来源的研究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人们对增城县名来源的重新审视。很多人对温敏崇的观点表示认同,但也有人不以为然,也有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其实也难怪,因为现代人根深蒂固地认为“ ...
增城名人温敏崇一系列关于增城县名来源的研究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人们对增城县名来源的重新审视。很多人对温敏崇的观点表示认同,但也有人不以为然,也有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其实也难怪,因为现代人根深蒂固地认为“增”字只有加多的意思。从字面上来看,“增城”很容易被理解为加多一城。加上一直以来增城官府都是这样宣传,因而更加固化了人们对“增城”就是增加一城的认识。其实,增城是“增加一城”之说从历史上来看并没有什么充分的依据。让增城人民来学点古代的历史文化,借此去掉谬误,正本清源。

《太平御览》是中国宋代一部著名的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修,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于八年(983)十月。此书原名《太平总类》,宋太祖爱读史书,每日读此书三卷,一年内将此书读完,便将此书赐名为《太平御览》。《太平御览》由国家编修,保存了大量宋代以前的文献资料,其中也包括增城的历史资料。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到,“增城”一词在古代经常写作“层城”或者“曾城”。研究这些史料,可以帮助增城人了解“增城”一词的真正含乂。

一、写作“层城”的史料记载:

《太平御览》中引《罗浮山记》说:“罗,罗山也,浮,浮山也,二山合体,谓之罗浮。在层城、博罗二县之境,有罗水南流注于海。” “层城”就是今之增城,上文是说罗浮山在增城和博罗两县境内。“层”, 读céng音,繁体为“層”,意思是重叠、重复、一级级的。

又引《淮南子》说:“昆仑山上有层城九重,上有木禾,其条五寻。”这里的“层城九重”,就是说昆仑山上有个地方叫“层城”,意思是重重叠叠的城市,有九重之高。《太平御览》又引《五岳图》云:“……罗浮山,山洞周五百里,《真诰》呼为层城。”《真诰》是道教洞玄部经书,为南朝道士陶弘景所著。上文意思是说,《真诰》这本书称罗浮山为层城。《世说》云:桓征西,治江陵城甚丽,顾长康曰:“遥望层城,丹楼如霞。

二、写作“曾城”的史料记载:

《续南越志》云:“天后朝,曾城县有何氏女服云母粉,得道於罗浮山,山因所出以名之。”《汉宫殿名》曰:“长安有临华殿、神仙殿、高门殿、朱鸟殿、曾城殿、宣室殿……”《穆天子传》曰:“升昆仑之墟,以观黄帝之宫,具斋戒以祀,登舂山,即玄圃也。昆仑之山,地方二千里,有曾城九重,是谓阆风玄圃。”

《淮南子》曰:“曾城九重,有珠树在其西。又曰:禹填鸿水以为山,堙昆仑以为土。中立曾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上有木禾。(禾长五丈五尺。)珠树、玉树、不死树、沙棠、琅玕、绛树,并在曾城,(沙棠、琅玕,珠类也。)玉璜在西北隅。”《南越志》曰:“曾城县多鵔鸃,鵔鸃山鸡也。利距,善斗。光色鲜明,五色炫耀。”鵔鸃,凤凰的一种。“曾城县多鵔鸃”,就是增城县多凤凰。由此可见,增城是凤凰的故乡。

竺法真《登罗山疏》曰:“旃檀,出外国。玄嘉末,曾城有人于山见一大树,员荫数亩,三丈馀围,辛芳酷烈。其间枯条数尺,援而刃之,乃白旃檀。”旃檀又名檀香、白檀,是一种古老的珍稀树种,白旃檀是白檀香。文中说有增城人在罗浮山看见一棵很大的白檀香。在上述史料中,汉代宫殿名字,昆仑神话地名和古时增城县名更多地写作为“曾城”。

三、写作“增城”的史料记载:

《淮南子》曰:昆仑增城九重,琅玕树在其东。裴渊《广州记》曰:增城县有云母,向日出,照之晃曜。《真诰》又曰:桃俊,钱塘人,少为郡吏。汉末入增城山中学道,遇东郭幼平。幼平秦时人,久隐增城,得道者也。幼平授俊服九精练气辅星存心之术。俊修之道戒在东华宫中,为北河司命。《太清真人内传》及《名山记》曰:罗浮山,洞周五百里,在会稽南,行三十里,其山绝高,葛洪解化处。《真诰》谓之增城山。

竺法真《登罗山疏》曰:增城县有石沟,深广三丈,有两瀑布皆同注此沟。相传云是仙人流杯池水。斐渊《广州记》曰:……增城县有云母冈,日出照之晃曜。根据以上史料可以推断,“增城”一词,最初写作“层城”,以后又演化为“曾城”,最后变为“增城”。当然,这是从大体上讲的,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同一时期或同一史籍,二种或三种写法都会有。

“层城”、“曾城”、“增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增城人来看看《康熙字典》的解释。《康熙字典》解释“层”字:“……又《增韵》级也,古通作曾。《史记·司马相如传》坌入曾宮之嵳峩。”《康熙字典》解释“曾”字:“……又与层通。《后汉·张衡传》登阆风之曾城兮。《文选》作层城。……又与增同。《孟子》曾益其所不能。《孙奭·音义》曾当读作增。……《孙奕·示儿编》曾字除人姓及曾孙外,今学者皆作层字音读。”

《康熙字典》解释“增”字:“……又与层通。增城汉宮。见前城字注。《揚雄·甘泉赋》增宮參差。又与曾通。"从《康熙字典》的解释可以看出,“层”通“曾”,“曾”通“层”又通“增”,“增”又通“层”又通“曾”。也就是说,古时“层”“曾”“增”三字相通。然而,增城人应该注意几点:

首先,“曾”字在古时同现在一样,有两种读音:与“层”通时读céng音,与“增”通时读zēng音。其次,“增”字在古时和现在不一样,有两种读音:与“层”通时读céng音,与“曾”通时读zēng音。再次,“增”通“层”和“曾”通“层”时,除了读céng音外,都是重叠之意,与“层”的本意一样。也就是说,至少在宋代以前,用于地名宫名时,“层城”、“曾城”和“增城”都读作“céng(层)城”。那么三字的读音与增城县名的来由又有什么关系呢?

当“层城”、“曾城”和“增城”都读作“céng(层)城”时,其本意就是重重叠叠的城,最初是指神话传说中昆仑山上重重叠叠有九重之高的城市。屈原在《天问》中说:“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其中的“增城”就是昆仑神话三级仙境中最上一级仙境的名称,即昆仑山上九重之高的仙城。由此可见,“层城”、“曾城”和“增城”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名称,完全没有“增加一城”的意思。

如果按增城是“增加一城”之说,就很难解释上述史籍中大量出现的“层城”和“曾城”一词,因为“层城”和“曾城”从音义上都不能解读为“增加一城”。除非对上述史籍视而不见,否则增城人不能质疑增城县名来源于昆仑神话的合理性。所以,增城是“增加一城”之说从历史上来看很难站得住脚和不足以令人信服。

唐代《元和郡县志》岭南道广州下记:“增城本汉番禺县地,后汉于此置增城县。按昆仑山上有阆风、增城,盖取美名也。”根据以上史料和词义语音的分析,《元和郡县志》关于增城县名源于昆仑神话的说法是合理的,是最符合历史事实的说法。荔乡本仙境,增城非“加城”。增城是“增加一城”之说应该休矣。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