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广州市越秀区法政路的“湛家园” 藏着增城湛若水退休后创办的“天关书院”

11-12-1 08:50|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795| 评论: 0|原作者: 湛汝松

摘要: 春天,广州市越秀区政府文化部门一位工作人员曾给我电话,为重塑东濠涌历史文化记忆向我征集湛若水在广州“湛家园”的史料和图片。电话传声,如石击水,我心中泛起阵阵涟漪。清初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师弟六皓 ...
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三部尚书湛若水退休后在广州创办“天关书院”,众多年过古稀的老人纷纷前往拜师。第一个是好学不倦的吴滕川,他敬仰湛若水的道徳学问,以77岁高龄请湛若水收他为弟子。湛若水被他好学精神所感动,尊称他为藤川丈人,并给他赠送一根亲手从南岳衡山带回来的四方竹手扙,手扙还刻有自己亲笔书写的铭文。铭文赞他“不知日之将暮”,祝他“步高一步”继续前行。

三年后,82岁的黎养真和81岁的黄慎斋又慕名而至,天关书院又多了两位老学生。湛若水视学生如弟兄,把他俩与吴藤川称为“天关三皓”,并为其写下深情的诗篇:"养真慎斋与藤川,三皓同时及我门。八十头颅事事真,老来赤子心还存。”不久,天关书院又来了一位102岁的简姓老翁。当他以弟子之礼拜见湛若水时,湛若水连忙扶起这位百岁长者,并以上宾之礼接待。

湛若水官至上卿,又是著名学者,对一个老布衣却谦让礼遇,实在难能可贵。一位画家见天关精舍“一堂之上,师生弟子皆庞眉鹤发,太古衣冠”,创作灵感蓦然而生,便把湛若水与五个耄耋学生切磋学问,共谈人生的动人情景绘成一幅国画。这就是后来饮誉全国的《师弟六皓图》。清初屈大均以《师弟六皓》为题,把此事录在《广东新语》上。从此“天关三皓”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广为流传的佳话。


“湛家园”是天关书院所在地。明嘉靖十九年(1540),75岁的湛若水经历过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等36年官宦生活以后,终于获准辞官南归。他在广州当时的城北,置地数十亩,建筑了“湛家园”。园内既有供自己晚年起居憩息的屋舍花园,又有用来传道授业的“天关精舍”书院。此后20年间,湛若水就居住在“湛家园”里,除了在天关书院开堂外,还到湖南衡山紫云书院、南海西樵大科书院、惠州罗浮山朱明洞书院和增城南樵莲洞书院等众多地方讲学,殚精竭虑地为民间教育事业活动,一直至他95岁时(1560)无疾而终。

然而,这样一座在中国教育史上作过重要贡献的历史名园,却毁灭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中。后来,“湛家园”遗址上逐渐建了民居,通了马路。人们为了纪念湛若水,便把他晚年居住的地方命名为“湛家大街”。天关书院遗址之处取名“天关里”。湛若水当过尚书,当地居民又将“天关里”谐称为“天官里”。今天德政北路的天宮后街,就因此而得名。

“湛家园”在广州市越秀区法政路一个机关的停车场附近,找到有“湛家园”记印的“湛家大街”和“湛家五巷”。可是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湛家大街”却不是真正意上的大街,而是“回”形般围着一幢建筑物的小巷;10多个“湛家大街”的门牌,分别挂在建筑物首层的每个门口上。隔着停车场另一边的“湛家五巷”更不见五条巷里的影子;只有唯独一家挂着“湛家五巷3号”门牌的旧房子,座落在一条小巷的尽头。

当年有形的“湛家园”不见了,甚至连后来的“湛家大街”也在变迁。大家只能在无形的记忆中寻觅。访问了几个居民,一个长者吿诉大家,停车场左右和马路对面的天官里,应该都是当年湛家园的范畴。走进“湛家大街”和“湛家五巷”中间那个停车场,站在整齐的树木下整齐地排列着的小车旁边,凝望马路那边充满现代韵味的高楼大厦。此刻,清代江仲瑜的一首《岭南竹枝词》便在耳边回响:"任嚣城北绝尘喧,佳节关心届上元。灯火辉煌明月上,采青争到湛家园。"

古今对比,反差强烈。然而,这是历史演绎进程中的必然结果。经过一个又一个朝代的更易,经受千千万万次风雨的吹打,当年“湛家园”的建筑虽然隐没在历史的尘烟里,但当年天关书院的土地上却耸立着座座高楼;停放在昔日湛家园遗址上的汽车,正是社会走向新时代的一种特征。改变的是躯壳,保存的是灵魂。当年的湛家园变了,但发生在“湛家园”的故事,却成了一份厚重的精神遗产。

湛若水一生热心教育事业,在全国各地创办或资助书院40所。在职时,他利用为母守丧三年的机会在广东西樵不但创办了全国第一所民办书院——大科书院,而且亲手制定了《大科训规》,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变官学为乡学的第一页。而在湖南衡山紫云书院,广东罗浮山朱明洞书院和家乡南樵山莲洞书院等多家书院,设立“赡田”、“义田”,以学谷资助贫困学生,又谱出中国教育史上扶贫助学的新篇章。

退休后,他创办广州天关书院,以灵活和特殊的教育方式,接收年过古稀的学生,更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先河。湛若水辞世后,天关书院的弦诵之声依然不断。弟子们每年还在书院举行雅聚,四方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交流学问,畅谈人生;直到清代道光年间,天关书院更是闻名遐迩,群星璀璨。当世名人张维屏、杨荣绪、黄培芳、谭莹、陈沣、冯询……等都在庭院留下深深的足迹。今天,大家仅听这些名字,依然会怦然心动,心神向往。

天关书院,为广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增添了光辉的篇章:就连广东后来出现的私人书院,包括如阮元创办的“南海学堂”,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等极负盛名的书院,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天关书院精神的延续。更为欣慰的是,湛若水兴办学院,倡导民间办学、扶贫助学和继续教育的精神,一直被薪火相传,至今依然熠熠生辉。在湛家大街上看到‘湛家园’遗址的现状,大家也许感到失落。但是当年作为物质的湛家园虽然不见了,但湛若水教育甘泉浸润过的土地依然存在;

湛家园作为精神家园依然存在。只要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中华文化就能复兴。日前,《广州日报》刊出“广州市越秀区正式启动东濠涌二期整治工程”的报道。文中透露沿涌的“致知为学”景观有“湛若水纪念园”。越秀区要为后人留下历史文化记忆的消息使大家感到十分欣慰。希望修复好以后的湛家园里,具有红石青砖,卷筒黛瓦的民舍折射着古朴淳厚的异彩;花繁绿荫,亭台榭阁的庭园散发着中和自然的芳香;宽敞典雅的书院,书声不绝,绵远悠扬。【本文有删减】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