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市新塘镇明代大儒湛若水墓之之谜

12-3-9 05:40|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946| 评论: 0

摘要: 五百年前出了个思想家、教育家湛甘泉。他是明代人,名若水,因家居增城甘泉都(今增城市新塘镇),又据说因其父母祷于甘泉洞才生下他,得称甘泉先生,其学说称为甘泉学。湛甘泉师从理学大师陈白沙,深得其学说精髓, ...

五百年前出了个思想家、教育家湛甘泉。他是明代人,名若水,因家居增城甘泉都(今增城市新塘镇),又据说因其父母祷于甘泉洞才生下他,得称甘泉先生,其学说称为甘泉学。湛甘泉师从理学大师陈白沙,深得其学说精髓,他一生的学术教育活动,是继承和发扬白沙精神的结果,终于形成足以与王阳明学派的“浙宗”相抗衡的甘泉学派“广宗”。湛甘泉官至南京礼部、吏部、兵部尚书,尽管明朝南京六部是虚设闲职,毕竟也算是任过三部尚书的品级极高的大官。



但他专心学问,边做官边讲学,退休后更是热心讲学。他一生创办的书院,有名可考的即有30多间,教授学生近4000人。创办书院之多,学生之众,在中国教育史上确属罕见。其治学思想和方法,不仅在明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也有所影响。湛甘泉对家乡也有所建树,在南京任尚书期间,曾派船调夫,将家乡一处水塘垒石筑成一口新塘;退休后,又发动乡人在新塘周围建铺开圩,形成新塘圩。

新塘得名由此而来。由于他的倡导,新塘地区的文化水平一跃居于增城全县之首,成为“礼义之乡”。湛甘泉之后,新塘出了6位进士,占全县进士人数一半;出了60名举人,占全县中举人数近半。后人为纪念湛甘泉,在新塘办起甘泉小学和菊泉中学(同时纪念增城人宋代名臣崔与之,后改名新塘中学)。

湛甘泉死后,安葬在增城县内。奇怪的是,在增城境内的新塘东埔、永和天蚕山、镇龙大涵和九楼等地,竟然一共发现有六座湛甘泉墓。传说是因为湛甘泉做过三任尚书,得罪了一些权贵,又传说他的墓埋藏有不少珍宝,为防日后被盗挖,故而设下疑冢。传说湛甘泉死后,他的弟子和家人为他一共修了7座坟茔,出殡那天,“棺木由四门分七路抬出,不知何为真墓,何为衣冠冢”。现时能辨识的还有6座湛墓,这些墓葬大小不一,但均用灰沙捣筑,上有碑刻,孰为真墓还真让人费猜。

1984年增城县政府首批公布本县文物保护单位,因无法确指真墓,只好笼统地将数座湛墓并列为一项。但是,没想到湛氏家人及弟子精心策划的疑冢,还是挡不住盗墓者疯狂的魔手。1986年6月,盗墓者用炸药将镇龙和天蚕山两处湛墓炸开,偷走墓中的二十余件陶俑、陶罐等文物,有关部门及时破案并追回被盗文物。当时天蚕山墓的墓碑被炸成碎片,墓顶被掀掉一大块,墓内的楠木棺材也被炸毁,从棺内的老者骸骨判断,此墓为湛甘泉真墓。

发生这次意外的结果,是为此处墓茔验明了正身,因此,此处湛墓在1999年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县级而市级,由市级而省级,保护的级别一再提高。 然而,其他衣冠冢也难逃盗墓之厄。位于新塘镇塘美村的湛墓,被盗墓者炸开一个圆洞,新华社记者杨春南、王攀闻讯前往实地采访,2003年1月24日《广州日报》载有他们的报道,标题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湛若水的多个大型墓园惨遭盗墓者破坏——增城明代大儒古墓亟待抢救》。

据报道,塘美这处古墓毁损严重,“巨大的墓墙下,是一个被盗墓者炸开的圆洞。被翻开的墓土土色犹新,周围散落着墓主的尸骸,盗墓者用于舀干墓中积水的塑料瓢、塑料桶以及钩取陪葬物的铁棍还留在洞底”。看守墓道的两尊精美的石羊则被村民搬去看守村头水闸。报道还写到天蚕山墓,在1989年后屡遭盗毁。“在墓地前,由于当地农民的开垦种植,神道已经湮灭得无影无踪,原来的牌坊已经坍塌,石柱横七竖八地躺在荒草之中。

当地文化站主任黄健萍说,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统筹规划和足够的资金对湛若水的墓展开保护,现在他们所能做的就是每年从镇财政里挤出几千元资金拔拔墓地上的杂草而已。”报道还说:“现在,位于广东省增城市的明代大儒湛若水的墓和多个被认为是他衣冠冢的古墓正面临着毁损殆尽的严酷前景。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和专家学者为之忧心如焚,一些多年从事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专家学者更是大声呼吁,让隆隆开动的推土机在墓前停下来吧!”所说的推土机事,是指这座古墓已经被包括在经增城市政府批准征用、规划占地2000多亩的开发区内。

“就在记者站在石像前的短短20分钟里,两台巨大的推土机在轰鸣声中向古墓的方向推进了20多米。”同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刊出这两位新华社记者的报道,标题为《明代大儒湛若水墓屡遭盗毁》,同时还附有一张记者在盗墓者用炸药炸出的盗洞边的照片。2月21日的《中国文物报》也载出同一消息,标题为《湛若水墓还能保存多久?》。

这篇报道更为具体地提及,“更让记者惊愕的是,在古墓的正前方20米,一条标志规划中的省道的尼龙带子正从不远处的建设工地上直直的拉到了这座古墓前。在这条尼龙带子的范围内,荆棘丛生的茅草堆里,一座文官石像、武官石像、两座石马和一些石牌坊的红色梁柱肃然而立。”“另外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尽管记者跑遍了整个增城市,日本学者志贺一郎当年赠送给当地文化部门的多本湛若水研究专著也始终未能找到。”新闻媒介的这些报道不能不令人关注。

3421724610071080 -->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