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文学作品 查看内容

增城雕刻家吴明南的工匠精神 竹木榄雕得心应手 篆刻印章艺成一绝

16-3-17 11:54|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644| 评论: 0|原作者: 湛汝松

摘要: 吴明南是湛汝松认识多年的朋友。他出身雕刻世家。父亲是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雕刻品牌老店“铁笔斋”的主人。他十三岁随父学艺,当过工艺厂工人,文化馆馆员。几十年来,他刻苦学艺,博众所长,执着专注。长期从艺的实 ...
吴明南是湛汝松认识多年的朋友。他出身雕刻世家。父亲是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雕刻品牌老店“铁笔斋”的主人。他十三岁随父学艺,当过工艺厂工人,文化馆馆员。几十年来,他刻苦学艺,博众所长,执着专注。长期从艺的实践,吴明南虽然已竹木榄雕得心应手,篆刻印章艺成一绝,但对每一件作品依旧一丝不苟,力求完美。

2016年3月5日,增城区新塘摄影协会2016年年会在欢歌彩影氤氲中进行。总结、表彰,会议除了固有内容外,另有一项特别议程令人喜出望外,那就是增城著名雕刻家吴明南向协会赠送自己亲手雕刻的协会印章。这是一枚用上等长白石雕刻的“新塘摄影协会”圆形印章。瓦当封泥式残缺圆边与秀润劲峭的小篆印文之组合盈溢出协调和谐、凝重端庄的美感。


印身高150毫米,圆直径36毫米。正楷繁体“新塘摄影协会”,边款“丙申正月吴明南六十七岁刻”,整枚印章在紫云色石纹的衬托下散发着古朴高雅的韵味。“祝新塘摄影协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吴明南把印章交到新塘摄影协会会长湛剑辉手上时说。顿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年会上,有朋友说吴明南是增城篆刻一绝,刻这样的印章,只是如小菜一碟般轻而易举之事。

朋友轻轻的一句话,在湛汝松心海泛起了阵阵涟漪。此刻,吴明南刻赠印章前前后后的过程徐徐在脑海浮现。吴明南为新塘摄影协会刻印,还得从他为新塘书画协会刻印说起:那是元宵节前一天,吴明南来电,说把自己雕刻的“新塘书画协会”印章带到新塘,给新塘书画协会会长钟广恩送去,请湛汝松和他的亲戚熊先生作陪。当天,湛汝松、吴明南和几个摄影的朋友一起到了新塘艺术中心与钟广恩相聚。

闲聊中,大家谈及新塘被列入增城区唯一一个“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中有一个突出的项目就是摄影活动。吴明南听了以后,十分赞赏,当即决定也为新塘摄影协会刻赠一枚会印,以表示祝贺之意。言出必行。几天以后,吴明南便通过手机发来一个又一个设计方案、印模小样与湛汝松分享。最初,吴明南按新塘摄影协会的要求,印模也与新塘书画协会印模一样为方形;

不同的是书画协会用粗犷的阴文,摄影协会用秀丽的阳文。雕好以后,他才发现缺少摄影元素。琢磨中,他从相机的镜头中受到启发,决定以圆形代替方形。“玉不琢,不成器。”吴明南经过第一次彻底的自我否定后,心一横,把已雕好的方印磨掉了。两天的功夫换来了一个新的设想:给摄影协会刻印一定要融摄影、篆刻和民间艺术于一体。

反反复复推敲,不断修改完善。吴明南留在湛汝松微信上一道道信息,一个个印模,就是他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创作过程的见证:“瓦当、封泥启发了我。参照古代一种外圆内方的汉印,尝试把六字印文分成两行。”“印文突出圆边外,但有破坏镜头圈之嫌;缩入圈内,又觉如公章般呆板,加上圆边太粗,有喧宾夺主的感觉。”“印文不突出也不缩进,四角到边即可,圈上残缺圆边。好,和谐统一的风格出来了。”“小篆笔划还是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寄圆,圆中带方。结体严密,笔道圆融的印文与瓦当封泥式的边框构成了和谐的残缺美,使传统古朴的篆刻艺术有了升华。”……

经过前前后后六天的反复设计和精心雕刻,新塘摄影协会的印章才大功告成。这是吴明南的艺术思考的收获的果实。这是吴明南艰辛创作心血与汗水的结晶。年会上,吴明南把一张特制的印模送给湛汝松。带有摄影元素的彩笺上,“新塘摄影协会”的印模特别清晰。象征摄影机镜头的瓦当封泥式圆形边框内,六个小篆体汉字分两行排列;印文圆融平正,庄重大方,四角刚好接边;

字体笔画粗细一致,间架布白均匀,形态对称平衡;篆文整体既显露着秦篆圆润宛遒、典雅和平的艺术特色,又具张扬着民间艺术大方、易懂的通俗共性。小小的圆圈,营造出一个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的艺术境界。可以说,这是一件篆刻艺术、摄影艺术和民间艺术高度揉合的艺术精品。“新塘摄影协会”的篆刻印模,不仅散发着篆刻与摄影交融的艺术韵味,而且闪烁着传统“工匠精神”的璀璨亮光。

因此,人们自然会认为他刻一枚印章就如名厨炒小菜一样容易。显然,人们看到的只是果实的丰盈而怱略了耕耘者的艰辛,看到了吴明南的优秀作品而忽略了他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技艺高超的手艺人所具有严谨、专业、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瑞士手表誉满天下、畅销世界,靠的就是“工匠精神”。

遗憾的是,中国能让高铁飞驰、蛟龙入海、玉兔登月,但国人却要到日本抢购马桶盖。为什么?这是因为大家缺少“工匠精神”。记得《庄子》中有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厨师宰牛时不须用眼睛去看,凭精神就能和牛接触,薄薄的刀刃能依照牛体的构建,在骨节的空隙游_行自余。多少牛的骨和肉顺利地被他解开了,但他的刀依归像刚磨过一样锋利。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大家,任何事情只要执着专注,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这就是“工匠精神”。再看看工匠祖师爷鲁班,发明地动仪的张衡,撰写《梦溪笔谈》的沈括和撰写《天工开物》的宋应星……大家就会清楚地知道,“工匠精神”在中国源远流长,只是在“短、平、快”风气盛行的今日,人们把这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淡忘了。春暖花开,令人欣慰。近日,复兴“工匠精神”的号角已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中吹响。中国制造需要“工匠精神”,中国文艺需要“工匠精神”。追本溯源,传承创新。大家期待传统的“工匠精神”在祖国复兴,在每一个行业中发扬光大。

版权声明:“增城视窗”(520zc_com)是广州增城最大的本地门户平台,本地特色明显且资讯丰富及时。微博和微信认证号:增城视窗;客服qq:945753060;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