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文学作品 查看内容

增城区新塘镇南香山上 谒莲洞书院遗址 去寻觅明朝大儒湛若水的足迹

17-10-28 05:49|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898| 评论: 0|原作者: 赖泽黎

摘要: 早就知道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永宁街)有座南香山了,但迟迟未能一睹其芳容,心里总觉得有件什么事没有完成似的。直到前年,正好遇上陈克主任要写首湛若水的诗歌,极端负责任的他,定要亲自考证一番,于是邀我同行,我 ...
早就知道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永宁街)有座南香山了,但迟迟未能一睹其芳容,心里总觉得有件什么事没有完成似的。直到前年,正好遇上陈克主任要写首湛若水的诗歌,极端负责任的他,定要亲自考证一番,于是邀我同行,我便欣然前往,去寻觅湛尚书的足迹。早上太阳猛烈,中午来到南香山山下吃饭,才入饭店,就下起大雨,乌天黑地,真担心这样下去就去不成了。

不过,刚吃完饭,雨就停了,我们一行四人便如期出发。这不知道算不算为我们洒洒水,凉快凉快,以方便登山呢?后查阅资料,得知与湛若水第一次到南香山相类。他在《峨眉莲花洞开创书馆记》碑中写道:“时则大风飘飘,万木皆揺矣。吾疾作而头目晕晕矣,曰:神将拒我峨眉之行乎?且就朝餐焉,则见头之晕晕者释矣,风之飘飘者息矣。曰:天神有意于予乎!往矣。”我们从南面开车上西山顶,再向东南下山,与湛若水第一次到南香山的路线是一样的。

湛若水第一次到南香山见虎影、虎卧迹、虎毛,有虎来迎,他是个大人物啊。而我们只有四只大鸟来迎,权充有凤来仪而已。上山前的一段路是泥路,比较难走,到山下,就变成混凝土路面,好走多了。车到接近山顶的地方就不能走了,我们便停车前往。山路已由马石砌成,走起来很顺畅,湛尚书那时是没法比的,他七十多岁还攀高爬低的,实在难为他老人家了。我走得也累,因为路程不短,几乎半座山走了个来回。

在一处不显眼的地方,我们停了下来,陈主任告诉我们,前面就是莲洞书院遗址了。没有路径,只能拔开树桠杂草前往。不久,一片杂草坪出现在我们眼前,没有高大的树木,却长满了杂草和小树木。地上,有墙根,青砖。约四间一列,有三排。其中有一段长约四米、宽约一米、高一米左右的院墙,比较完整。陈主任还说,湛若水还在大石上亲书“海阔天空”四个大字,但他来了几次都没有找到,这次,他也不打算再找了。

我则有信心,因为在这里,有小凤来仪,这次只有我一人看见。唐老师也跟了上来,她也希望有奇迹出现。我们向高处走,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啊,或者有可能在书院的上面呢。在书院遗址的上方,有一古墓,青砖所结,估计有些年份。越过古墓,见上方有大石头,便攀了上去,一望“天空”,乐了。再望另一块,“海阔”,更是激动得大叫起来:“找到了!海阔天空!”唐老师也快速跟了上来,大笑:“真找到啦?!”

是啊,心诚则灵,当然也算幸运,因为,那两块石头并不高大,不显眼,几乎淹没在草丛树木之中了。石头在坎上,共两块,大小相当,高约一米,能见宽度约2米,相向斜出,成v形。面向石头,左刻“海阔”二字,右刻“天空”二字,两块石组成“海阔天空”。字依石形而写,上大下小,每字高约30厘米,字体较瘦。不是亲眼所见,真想像不出“海阔天空”会这样写。

是啊,大师的眼光见识,我这个小书生又怎能轻易明了的呢。这里远离城乡闹地,学子可专注读书学习。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更为难得的是,这里有不来伤人的老虎,是块猛地,还有其他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类,真可谓风水宝地。我们坐在石上前望,前庭果然不同凡响。前面下小上大,视野渐渐开阔,真有步步高升,前途无限光明的感觉。是的,读书的是个小地方,但一旦学有所成,必定前途无量。

湛若水是这样走过来的,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也一样,甚至于超越自己。其用心是多么的良苦啊!除了考取功名,读书也可以塑造自己,甚至于改变人生。湛若水文武双全,功名显赫,自然招人妒嫉,甚至被人加以谋害。历史上,能人贤人惨遭逼害的不在少数啊。湛尚书深明此道,屡次请辞,终于得尝所愿。退一步,海阔天空啊。不当官,风险自然就小。

四处游历,身心康泰,增长见识,快乐无边。办书院,教授学子,老有所为,心满意足。“随处体认天理”心学利已利人,造福天下,惠及子孙万代。湛尚书所为,真乃海阔天空。湛若水一生建书院四十多座,学子3900多人,实乃少有的教育大家。湛尚书走了,莲花洞书院也荒废了,但他的思想光辉依旧闪烁,海阔天空。

相关资料:湛若水

湛若水(1466~1560)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今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市)人[1]  。孝宗弘治间进士,选庶吉士擢编修。世宗嘉靖初,官南京祭酒、礼部侍郎。后历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少师事陈献章,后与王守仁同时讲学,各立门户。王主讲 “致良知”。湛主讲“随处体认天理”,认为:“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之所谓心者,指腔子里而为言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答扬少默》)。强调以主敬为格物功夫;说:“故善学者,必另动静一于敬。”(答于督学》),著有《湛甘泉集》。

湛若水官历两京,所至迭创建书院,著书、讲学不息,回粤后更专心讲学,故《广东新语》称:“甘泉翁官至上卿,服食约素,推所有余以给家人弟子,相从士三千九百有余。于会城(广州)则有天关,小禺、白云、上塘、蒲涧等书院”。或时到西樵,回增城、登罗浮、上南香讲学。在西樵有大科、增城有明诚、南香山有莲洞、新塘有读岗和甘泉等书院。若水学识渊博,著述丰富,工书法,生平著作及诗文积逾千卷。将致仕前曾在新塘江畔建钩台,纪念其师陈白沙,并作讲学、憩息之所。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四月二十二日病逝于广州禺山精舍,享年95岁。嘉靖四十二年十月廿五日归葬天蚕岭(增城区永宁街(永和镇})。隆庆元年(1567年)追赠太子少保,谥文简。湛若水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在广东境内广设书院扶持后学,造就了不少英才,有力地推动了岭南文化的进程。嘉靖十九年(1540)五月,他获准退休返回家乡,自此往返广东境内各地讲学。遗著有《心性图说》与《圣学格物通》。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