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增城区派潭镇樟洞坑的荔枝菌 颇受珠三角食客的青睐 采摘周期仅历时45天

20-1-30 10:21|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660| 评论: 0|原作者: 黄定立

摘要: 五月末六月初,当夏蝉高枝亢鸣不息,增城区派潭镇樟洞坑的荔枝桂味,果身由青白转橙黄,现实版“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频频上演时,本地的一种独特珍贵食材荔枝菌,也就初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它号称百菌之 ...



在广东,每年都有误食毒蘑菇的悲剧发生。吓人的是,去年从化就有村民,在荔枝园里错认荔枝菌而误釆毒蘑菇,毒倒12人,幸亏抢救及时才幸免于难。 这些广州仔拿着捡到的荔枝菌,来到大围社,不厌其烦向村民求证其真假。当地几个老村民显得友善,翻开袋口看后兴奋地说:“好家伙!真的,放心吃。” 但广州仔还是不放心,继续打破砂锅问到底,又追问荔枝菌和毒蘑菇区别在那里。这几个老村民显得憨厚犹豫,表示他们不太懂,都是凭经验看上去差不多就是了。

这下广州仔心里就更打鼓了,他们也犯难,不怕一万,最怕万一,小心驶得万年船。见到广州仔犹豫再三的样子,其中一个老村民笑了,学着半咸半淡的粤语:“细佬,咁怕死呀,咁你去问下花鼻,佢系捡菌专业户。”又费了些周折,广州仔终于在慕吉山庄民宿找到花鼻,他在那里长期干零活,管管花草荔枝树,每天赚一百多块补补家用。

“花鼻”是他的别名,是当地村民对他的习惯叫法,他真名叫阿发。他是个单身汉,年近六十,身体还相当硬朗,和他的弟弟一起生活。他年轻时喜欢“打野食”,“打野食”是当地客家人的通俗说法,指的是那些不愿耕田种地,一年四季靠电鱼捕蛇、捡菌挖笋、套兔捉蛤卖钱来生活的人,给人的印象就是不务正业。对这样的一类人,客家山歌有形象的描述“长牛仔来心事多,画眉唔养养了哥,打得蜢来牛食禾......”。

没有两把刷子,也是不敢学人满山跑的,要不就会被人笑话“磨涯楞本事学人打飞砣”。整天游荡在大丰门牛牯嶂群山中的花鼻,无师自通学会了两手绝活,抓石蛤和捡荔枝菌,每年靠卖些野味山货换钱来生活,收入很不稳定。他靠山吃山,也就糊个口过过日子,正如农村里戏称——旱田鸭(撑不饱饿不死)。 不过由于野生资源日渐枯竭,生态执法部门对电鱼狩猎行为的严厉打击,像花鼻这些昔日靠山吃山的旱田鸭,年老之际,确实遇到空前的生存危机。

客家人俗语有说:禾怕寒露风,人惊老来穷。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国家富强起来后,及时开展了乡村振兴战略,反哺农村。尤其是番禺区对口帮扶派潭镇脱贫计划的实施,精准扶贫落实,花鼻从破旧的瓦房住进新亮扶贫楼房,每个月还能领到一千多元的五保金。加上近年来,在一村一特色的农业项目推广中,樟洞坑村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优质桂味种植,村民收入稳步提升。夕日的“花家子”花鼻,不再去电鱼捕猎了,跟着他弟弟打理荔枝园,闲时到慕吉山庄打打短工,老有所依,生活还算可以。

当广州仔说明来意,客气向花鼻请教时,见多识广的花鼻显得淡定而热情。他先是打开袋口用手扒开荔枝菌,看了看说:“假不了,你们好彩,有口福。”接着从中抽出一朵半开的荔枝菌,比划着教他们如何辨认荔枝菌和毒蘑菇。他说辨认的方法在于“一看”“二压”“三挖”。“看”要先看颜色,荔枝菌菌顶帽大多灰白、灰褐色,色泽偏暗淡,毒蘑菇色泽大多鲜艳花俏;

再看形状,荔枝菌顶端是锥尖型,半开时最明显,毒蘑菇顶端大多圆形或半椭圆帽子型。“压”要用拇指和食指夹压荔枝菌的茎根,茎根有韧实感。“挖”就是要挖起荔枝菌泥土下的根,根比茎小,像铁锥状钻入泥土里,一般都有几公分长,而毒蘑菇的根很浅,根比茎大。广州仔听得津津有味,花鼻也讲得神采飞扬。 

临走时,这些广州游客显得心满意足,都赞扬这里的人热情好客,桂味品质好,荔枝菌又多,值得一来。花鼻听后灵机一动,一拍广州仔的肩膀说:“下次你们多带些散客过来,到我村的荔枝园釆摘荔枝,我送个福利给你们,带你们去体验捡荔枝菌,教你们两招捡菌的杀手锏!”广州仔们诺诺连声:“冇问题!”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