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进程中,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深挖本土生态人文价值,以文化为魂、农业为基、旅游为媒,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之路,力争成为“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样本。 整合多元资源,构建协同发展格局 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引入社会资本,构建起“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村集体协同”的三方共建模式,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何仙姑文化旅游景区项目引入广州市振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一期计划投资3000万元。该项目围绕何仙姑文化,整合何仙姑3A级景区、商业街、仙姑山等核心资源,完善区域基础设施,提升旅游配套承载能力。 2024年,非遗美食街、中餐厅、仙藤园虫谷灯光秀等多个项目完成建设。此外,星罗纪大森林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已提上日程,将通过硬件改造、软件提升、文创挖掘,进一步丰富景区吃住行游购娱功能。同时,沙岗乡村酒店、邓山一榄文旅、华青庭野奢酒店等项目,将为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农文旅融合发展搭建起坚实的产业框架。 深挖特色资源,塑造文旅特色品牌 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深度挖掘何仙姑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文旅品牌,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是打造何仙姑文化品牌。以何仙姑文化为核心,连续举办何仙姑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涵盖文艺汇演、民俗体验、创意集市等,全方位展示增城文旅的深厚历史底蕴。 二是推广农耕文化体验。依托丰富农业资源,开发“旅游+农业”特色项目,如农事体验、田园采摘等,依托迟菜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农耕文化,带动农产品销售和旅游收入增长。三是传承民俗文化。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拥有腊圃虾堆制作技艺、仓沮圣庙开笔礼等15项区级以上非遗,2024年完成何仙姑诞、邓山乌榄炒米饼等3项非遗申报。通过举办仓沮圣庙开笔礼、邓山打榄文化节等非遗民俗节庆活动,传承和弘扬地方民俗文化。 夯实产业基础,促进产业协同共进 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坚持产业联动,不断拓展农文旅产业链条,推动农业、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助力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一是农业为基,夯实产业基础。作为农业专业镇,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耕地面积约3.8万亩,森林面积约12.6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60.26%。依托丰富农业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培育了迟菜心、丝苗米、仙进奉荔枝等优质农产品,为文旅产业提供物质支撑。同时,推动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田园综合体,开展观光农业、采摘体验等活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文化赋能,提升产业内涵。将文化元素融入农业和旅游产业,丰富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在何仙姑景区,从建筑风格、景观设计到活动策划,全方位展现何仙姑文化;在乡村酒店和民宿中,融入当地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元素,打造特色住宿体验;开发以何仙姑为主题的工艺品、农产品深加工等文化旅游商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三是旅游带动,促进产业融合。借助何仙姑景区、星罗纪大森林景区等旅游资源,吸引大量游客。2024年,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总旅游人次约87万人次,旅游收入约8500万元。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繁荣,促进了农民就业创业,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文、以文强农”的良性循环。 创新利益联结,共享发展丰硕成果 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积极探索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民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充分受益。一是就业创业增收。何仙姑景区、星罗纪大森林景区等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为当地村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涉及景区服务员、导游、餐饮从业人员等,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发展农家乐、民宿、手工艺品制作等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二是股份分红收益。部分项目通过村集体以土地、资源等入股与企业合作开发,村民享受股份分红。如在何仙姑景区项目中,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村民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和门票分红,增加财产性收入。三是产业带动致富。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农产品销售,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迟菜心等特色农产品借助旅游市场拓宽销路、提高价格,农民从农产品销售中获得更多收益。 创新发展模式,激发农文旅新活力 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探索新业态、新模式,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一是“体育+文旅”融合。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推动体育活动和赛事多样化发展。“增城区仙缘绿道,小楼人家”和“增城区仙姑故里,白水仙瀑”入选“2024 年中国骑行地图精品骑行路线”,举办第二届篮球联赛、村跑等赛事活动,配合举办多项大型体育赛事,以赛为媒,构建体育旅游消费新场景。 二是“数字化+文旅”探索。用活何仙姑特色IP,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开展数字化营销,通过广告发布、内容推送、互动交流等方式,吸引用户关注参与文化旅游活动。三是发展乡村研学。依托何仙姑文化、自然生态、农业产业等资源,开发研学课程体系,建设研学基地,如江坳村共享乡村研学民宿项目,盘活旧小学资源,打造集休闲、团建、研学、度假于一体的新型乡村研学旅游目的地,为青少年提供亲近自然、了解传统文化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