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增城概述 查看内容
新闻热点 增城概述 政务文宣 人物事迹 文学作品 吃喝玩乐 风土人情 千奇百怪 历史文化 观点社论 便民服务 商务情报

增城市新塘镇永和地区 “和”文化孕育下的神奇土地

12-9-16 03:32|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628| 评论: 0|来自: 广州日报

摘要: 中国人以和为贵,“禾”“口”组成的“和”字,蕴含了中华农耕文明的精神特质。“和”承认世间万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合理存在,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ᦉ ...
中国人以和为贵,“禾”“口”组成的“和”字,蕴含了中华农耕文明的精神特质。“和”承认世间万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合理存在,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相成相济,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已的不二法门。天覆地载,万物并育于其间而不相害;四时日月,错行代明而不相悖。对“和”的崇尚,昭示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新塘永和,正在成为“和”文化的诠释者。

湛若水与“永和”

中国的帝王崇尚“和”,不惜将中央帝国紫禁城中的三大宫殿的名称都冠以“和”字;平民百姓崇尚“和”,亦是将承载子孙万代繁衍生息的一方土地取名为“和”。在广州,以“和”为名的地方俯首皆是,“同和”“太和”“人和”“林和”,还有广州东部沐朝阳之光、浴清明之风的“永和”。在“永和”一带,历史上出过一个世人耳熟能详的人物,他就是明代理学大师湛若水。

湛若水,号甘泉,世称甘泉先生,增城新塘人,官至南京礼、吏、兵部尚书。与同时代的王阳明创建了中国“心学”的两大学派,打破儒理学自宋以来僵化、禁锢思想的局面。明代中期,是一个社会充满尖锐矛盾的时代。湛若水政治上提出“天下民庶实为邦本”。他入朝即上《经筵讲学疏》,劝皇帝“以深居静思为本,以温习寻求为业,以敬亲事天为职分,以勤政亲贤为急务,随处操存体认天理”。

他继而警告,“民心一散,不可复合,天心一去,不可复留”,“盖天民一理,上下无间,其得失存亡之机,系乎人君一心之敬否。故敬者乃圣学之要,而致治保邦之本也,为人君者,不可不加之意哉”。湛若水主张用“恤民”政策调和社会矛盾。他认为,百姓“有田则食足,食足则善心生,善心生则伦理明,伦理明则风俗厚,风俗厚则礼乐兴,礼乐兴则和气致,和气致则天地泰、万物若”。

新塘成为“礼义之乡”

湛若水还是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为兴学育贤殚精竭虑,致力营造公平和谐的教育环境。所到之处必修书院,广东、江苏、安徽、湖南、福建等地共有他兴办或捐助的书院40多间。他还用自已的积蓄为所到之书院设“赡田”,以学谷周济贫苦学生,瞻养四方学子。据湛氏后人新塘籍作家湛汝松介绍,湛若水仅在家乡就兴建了三座书院,有甘泉书院、读岗书院、莲洞书院。

据史料记载,屹立于新塘镇永和管理区东北面的南香山,古称南樵山,意与粤中名胜南海西樵山、惠州东樵山(即罗浮山)鼎足对峙。船只行驶在东江口与珠江口上能仰望到它的雄姿,因而被誉为珠三角上的天然航标,历代均有文人墨客为之咏唱。明代嘉靖年间,时任南京吏部尚书的湛若水休假回乡,与增城知县文章、教谕汤仁等登上南樵山,共同筹划在南樵山中莲花洞上兴建莲洞书院。莲洞书院建成后,湛若水亲自在书院讲学,培养弟子,并亲笔题写“湛子洞”三个大字,由学生镌刻于石壁之上。

自湛若水在新塘兴办教育之后,当地学业一时兴盛蔚为壮观。据湛汝松统计,自宋代至湛若水之前,增城地区中进士者25人,属番禺沙村(现新塘镇)的只有4人,占16%;而在湛若水之后,增城地区中进士者12人中,属新塘的有6人,占50%。至于中举者,自宋代至若水之前,增城有132人,属新塘的只有17人,占13%;而在若水之后,增城有136人,属新塘的就有60人,占45%。新塘从一个文化落后的地区,一跃为全县文化之冠,被誉为“礼义之乡”。 3490908500673673 -->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增城论坛|新塘地图|派潭镇|石滩镇|中新镇|荔城街|崔与之|增城绿道|增城丝苗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