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以广州榄雕(增城)为例 探析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创造性转化

22-2-1 06:45|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858| 评论: 0|原作者: 李宏 熊青珍|来自: 广州华商学院

摘要: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重要议题。本文以广州榄雕(增城)为例,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下的创造性转化路径。通过对增城榄雕的全面调研,分析榄雕传承发展遭遇的实 ...



3.2贯通“人脉”,建立多元化传承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地域的文脉,保留和传承地域文化因子需要“人脉”。这里的“人脉”是指懂得非遗技艺、热爱非遗、传播非遗、赋予非遗技艺生命和价值的传承人。人是非遗的主体,传承人承载的技艺、文化和经验,是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贯通“人脉”则是将“非遗”文化遗产以更灵活、更便捷的方式传给继承者,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6。

首先,优化现有的传承模式,进行大众化的城乡结合研习,在中小学的美育教育中开展非遗课程。特别是乡村地区中小学肩负传承本土优秀文化的责任,也是乡村地区开展美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受传统农耕文化影响,农村地区学生更易接受这种技艺传习。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年龄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并从中遴选好苗子进行专业能力培养,以作为后备人选,对其重点培养。他们将是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同时是未来乡村文化建设者和传承者。

其次,与增城的高校相关社团、艺术类教师、设计工作室开展协同合作,组织并引导大学生、艺术人才等开展榄雕商品研发与创业,并在典型村落提供免费场地设施,如大埔围村、莲塘村、邓山村、瓜岭村等。在增城一些文化特色村庄及橄榄种植基地开展乡村非遗游学,通过现场游学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并带动人才向乡村流动,吸引更多人来关注与喜爱。

最后,通过多渠道广泛开展非遗宣传,将科技手段融入图书馆、城市馆、乡村非遗生活馆等,运用知识图谱技术发掘新价值,运用计算机语言处理等技术分析榄雕作品的关联性,通过可视化技术显示相关信息的知识拓扑网络联系。针对乡村非遗馆,开发增城非遗产品知识图谱,将榄雕非遗文化之间关联性,形成一个可供公众检索的知识网络。通过实体与网络、城市与乡村等之间信息资源关联,从而形成强大的非遗知识网络,满足公众对榄雕作品更全面的认知和对非遗文化的认同。不仅可以使公众更全面的了解榄雕技艺,培养兴趣吸纳更多人才,而且有利于保护非遗文化。

3.3激活“艺脉”,从作品创作上进行多维突破

从目前来看榄雕技艺复杂,作品耗时长、题材老旧、缺乏新意。增城部分榄雕艺人雕刻的作品题材同质化严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如单苏东坡游赤壁题材的榄雕作品就有十几个,还有罗汉像、观音、船等题材相似性较多。“师古而不泥古”不能刻舟求剑,不能仅局限于前人的创作范围。精湛的技术是创作的基础,脱开技艺谈创意,那么产品的根基不稳。

如果只是传承没有创新,则会使人审美疲劳,最终被淘汰。第一榄雕艺人要提高艺术素养,重新认识榄雕工艺品的新时代审美标准,通过再发现、再思考、再设计,形成新的榄雕手工艺产品体系。第二在乡村生态系统中探寻艺术创作的脉络,发现乡村的文化之美、栖居之美、游憩之美,感受田园意象的桑榆稻田、水村山郭、亭台晚钟。

增城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乡村气息浓郁,深入乡村地区,感受乡村意象,激活榄雕艺人的创作热情和艺术创造力。第三提炼与梳理乡村文化素材,以现代的设计手法进行新型非遗产品再创作,使其符合新生代的审美需求。如开发与榄雕商品有关的衍生品,可以将榄雕跨界用在饰品、文具、挂饰、鞋帽、生活用具等商品上,让非遗融入大众生活中。

4.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非遗”文化的活化传承是显示其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乡村文化振兴中的组成部分。在非遗的现代转化中要强化品牌意识,培育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的“非遗”品牌7。从乡村到城市、从设计到创意、从手艺人到传承者打造整体品牌形象。发掘本地域中的“文脉”资源,如《礼记·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格其物而致其艺的技艺是师徒传承中的特殊“文脉”。

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扩大传承人群体和优化传承模式,贯通传承非遗的“人脉”。将具有趣味性时代性的设计来丰富非遗商品。在乡村文化中积累创作素材,激活创作者的“艺脉”。连上“文脉”就能带动“人脉”,并激活“艺脉”,脉脉相连,从而形成具有增城特色的乡土非遗传承模式系统,提升人们对于“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传承性,从而实现非遗在乡村振兴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

注释

1[1]徐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红旗文稿》2019年第21期。
2[2]王红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多元价值》,《人民论坛》2017年第8期。
3[3]马静:《图书馆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及意义》,《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年第3期。
4[4]李宏:《设计扶贫精准识别与推进策略》,《包装工程》2020年第14期,第130-134页。

5[5]王元等:《职业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创新—基于传统学徒制的思考》,《职教通讯》2019年第17期。
6[6]刘兴邦等:《岭南心学传人:湛若水》,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7[7]李宏:《设计介入乡村振兴在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探索》,《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
8[8]郭寅曼等:《社会转型与乡村文化建设中的设计参与》,《装饰》2018年第4期。
123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