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葬于广州增城天蚕岭东麓的湛若水墓 对研究岭南明代墓葬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2-3-3 07:59|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624| 评论: 0|原作者: 胡晓宇|来自: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要: 摘要:湛若水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广东增城人,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葬于广州增城天蚕岭东麓,2002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其墓规模宏大,形制独特,对于研究岭南明代大型墓葬具有非常重要的 ...



虽然现状湛若水墓周边山体不免有建设活动,但是其历史环境基本尚存,可以看出当初选址基本符合上述要求,是理想的卜葬之地。地属半丘陵地带,墓背靠天平山,为玄武山(主山),山体高大(土名“天蚕岭”,海拔高度107.1 m)。墓左、右两侧山脊延绵而下,高度逐渐降低,犹如双臂将墓环抱:左侧山体为青龙山(龙砂),延续长度约580 m,有一座山岗,土名“大冚”(海拔高度52.2 m);

右侧山体为白虎山(虎砂),延续长度约830 m,自北向南共有三座山岗,依次为“石马山”(海拔高度56.2m)、“下龟山”(海拔高度36.8 m)和“上龟山”(海拔高度28.3 m)。墓前方有两座山岗:近山小而平为朱雀山(即案山,也叫迎砂),土名“石老虎山”(海拔高度22.3 m);远山为朝山,山体高大,土名“后龙山”(海拔高度48.5 m)。湛若水墓位于以上山体围合的缓坡地带,是为“玄武垂头”处———吉穴之所在(见图6)。

墓园围墙外侧有顺山势而下的纵向排水沟,其中第三级台地南侧边缘有石块砌筑的横向排水沟,是为“得水”和“界水而止”的风水效果,同时具有将山水排走使之不侵染墓穴的实用功效。堪舆之说带有唯心主义色彩,自古以来亦并非社会意识的主流,运用其理论择地而葬,其利在于:“盖不过远水患、处原避湿、得土之宜,而无浸淫之虞也……则埋葬以安亲体魄。孝子慈孙之心,惟欲得善地,永无崩蚀侵损患害是已”[3],是为古人智慧之处。

图6 湛若水墓历史环境山体示意图

4 形制研究

4.1 与明代陵寝制度比较

湛若水生前是南京三部尚书,为当朝正二品官员。按照《大明会典》有关记载[4]:“洪武元年定坟茔石兽……二品,茔地八十步,坟高一丈四尺……以上,石兽并六……以上步法,皆从茔心各数至边。五品以上,许用碑、龟趺、螭首……”,“二十九年定坟茔……二品,茔地周围八十步,坟高一丈六尺,围墙高八尺……碑碣石兽,二品石碑盖用麒麟,高二尺八寸。碑身高八尺,阔三尺二寸。龟趺高三尺二寸。石人二、石虎二、石羊二、石马二、石望柱二。”经比较可知,湛若水墓现存无碑碣,有围墙(高度不详),茔地尺度在规制之内,神道石像生与洪武二十九年规制基本相符虽现存无望柱(即华表),但发现有华表基座。

4.2 与族谱比较

民国十一年(1922)版《增城沙隄湛氏族谱》中有山坟图一幅(见图7),据其记载为湛若水墓。

图7《增城沙隄湛氏族谱》山坟图

经与现状相比可知,湛若水墓确由墓园和神道两部分组成;墓体形制(山手墓、半圆形月池、双层明楼等)基本相符;石像生数量与排列顺序基本相符(族谱山坟图中石马有两对,其中最南端的一对应为石虎,猜测其标注有误)[5]。从此图中可知,石羊本应为一对,且原位于石马与石虎之间。族谱山坟图中有一对石望柱(华表)及面阔三间的牌坊式建筑,分别与《大明会典》中洪武二十九年的官员坟茔规制、调查发现的棂星门南侧墙基位置(神道的最北端,墓园的最南端)相符。

但是族谱图中华表与牌坊的相对距离较远,并且牌坊的3个拱门宽度较大,与现状情况有较大出入(棂星门南侧残存墙基为青砖所筑,缺口段宽度与墙体宽度比例明显不同于山坟图中的牌坊)。按照族谱的编撰年代推测:墓园围墙、墓祠、棂星门等建筑在1922年之前已毁,因此族谱图中并无记载;族谱山坟图中华表的位置与牌坊的形式可能非墓始葬时的原状,而是被后人所改建并绘于族谱中,且华表与牌坊在1922年之后也被毁无存[6]。

4.3 与明代现存王陵的比较

根据杨宽先生的研究,较之前代,明代对陵寝制度做了重大改革。现存皇陵、王陵数量众多,虽然具体形制并不完全统一,但是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点:(1)陵墓由方形改为圆形,称为“宝城”或“宝顶”;(2)陵园的围墙从方形改为长方形,分为3个院落。[7]其中,陵门设在第一进院落,用于祭祀典礼的裬恩殿设于第二进院落,五供座(或称石几筵)和明楼置于第三进院落,第三进院落之后是圆形大坟(封土,即宝顶)见图8。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