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500年前佛赐的珍宝 增城丝苗米被誉为米中碧玉 种植该产业的从业者有14万

22-8-18 11:41|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948| 评论: 0|原作者: 尹细聪

摘要: 中国水稻史,是一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早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就有公元前27世纪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而稻被列为五谷之首。在水稻界,一直有“南丝苗北五常”之说。南方丝苗米,尤以增城丝苗米最 ...
中国水稻史,是一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早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就有公元前27世纪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而稻被列为五谷之首。在水稻界,一直有“南丝苗北五常”之说。南方丝苗米,尤以增城丝苗米最为盛誉,被誉为“米中碧玉”。从1992年以来,增城丝苗米相继获得亚洲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第十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等重大殊荣。而增城,于2019年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丝苗米之乡”。

500年前佛赐的珍宝

增城丝苗米历史悠久,或缘于500多年前的佛家故事。相传,明嘉靖年间,位于朱村街的古增城八景之一“白水丹邱”的白水山,有一座栖云寺,山上一线瀑布飞泻而下,蔚为壮观,一位高僧半叶和尚廖弘于寺庙传道。他走遍田间地头、穿街过巷挨门化缘,通过品评米之优质种子,分给山下村民种植,让生活在苛政猛于虎年代的平民老百姓也能吃得饱、吃得好,因此被当地村民称之为“寺庙米”,后演变为“丝苗米”。这故事形象地体现出“度己利他”的佛学思想。

至于增城丝苗米是否真与佛有缘,见仁见智,毕竟有关半叶和尚廖弘的史料很少,这和尚究竟生于何时难以考证,连明朝嘉靖版《增城县志》也找不到相关信息。但清朝庚辰年(1820)版《增城县志》有“案进来,早熟有栋赤,有上造丝苗,有白谷仔颇佳”一段话,说明增城丝苗米种植至少也有200多年。利他济世,是佛学的大乘精神,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占据重要位置,经久不衰。

1959年,增城经历了一场百年少遇的特大暴雨,当时的小楼镇白湖村灾害严重,庄稼严重失收,两千多村民为过春节犯愁,幸得远隔10多公里的荔城镇水东村及时伸出援手,慷慨赠送几十麻袋大米。翌年六月荔枝时节,白湖村以荔枝回馈,大受水东村民欢迎,从此两村结成异姓兄弟村。至今还世代举行年度联谊——每年年初八,白湖村民到水东村享用丝苗米饭,荔枝飘香时节,水东村民到白湖村品尝荔枝佳果,后人称之为“大米与荔枝的约定”。这故事生动地彰显出增城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和人间大爱。

纯国产“种业”技术

增城丝苗米虽然由来已久,在民国时期才开始较为广泛种植。20世纪七十年代,增城每年上交给国家的稻谷超过5000万公斤,香港政府又要求每年进口增城丝苗米850万公斤,但当时增城种植的是原老牌品种的“高脚丝苗”,只适合晚造种,面积不多。所谓高脚丝苗,是指杆身高、瘦长,像苗条的女孩,因此当时在朱村街很多农村喜欢把长得苗条修长的女孩叫做“丝苗”。话说回来,由于高脚丝苗杆高易伏产量低,加之年久品种不断退化,种植越来越少。尽管当时县政府提出收购丝苗稻谷实行“加8奖励政策”(即每交售100斤按180斤计算),却仍然鼓动不起农民的种植意愿。至1974年,增城丝苗米濒临“绝种”。

时势造英雄。1948年出生于广东遂溪,1967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遗传育种专业,1970年来到增城县农业局工作的宋东海见此情况,着手组建团队开展丝苗米育种技术攻关工作。经过几年研究,1978年,宋东海利用单株系统选种法成功培育新一代第一个丝苗品种“丝苗选6号”,它比“高脚丝苗”平均矮了8厘米,既具备了老牌丝苗米米质和风味,又增产了20%左右。从此,消失了5年的增城丝苗米又恢复了种植。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