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古诗中的广州增城千年历史 文化哺育经济 经济滋补文化的独特道路

23-10-26 07:19|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20| 评论: 0|原作者: 林夏|来自: 澎湃新闻

摘要: 湛若水(1466-1560),号甘泉,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为明代岭南心学开篇者,他与“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相交甚笃,二人曾共执明代中叶理学界之牛耳,被时人并称为“王湛之学”。作为广东乃至全国历史 ...
湛若水(1466-1560),号甘泉,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为明代岭南心学开篇者,他与“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相交甚笃,二人曾共执明代中叶理学界之牛耳,被时人并称为“王湛之学”。作为广东乃至全国历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影响力颇大的思想家,湛若水的学术成就亟待进一步挖掘、宣传,希望大家通过探寻甘泉文化遗迹、解读甘泉学术思想,深化读者对这位先贤及其故里广州增城的了解与认知。


(资料图片:远眺千年古邑的文艺增城)

神话传说中,昆仑山有仙境三级:阆风、玄圃、增城九重。战国时期的大诗人屈原在《天问》中发问:“增城九重,其高几里?”这是“增城”一词首次出现于文字记载。而成书于西汉的《淮南子》答道:昆仑山“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百里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增城,作为昆仑山最上一级的仙境,在汉代“落入凡间”。《元和郡县志》岭南道广州下记:“后汉于此置增城县,按昆仑山上有阆风、增城,盖取美名也。”

“增城”诞生于诗歌,也孕育着诗歌。在古诗中寻找诗歌故事,打捞千年记忆,自然是领略增城文化的题中之义。唐元和十四年(819),“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因上疏《论佛骨表》力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路过广州增城时,写有《宿曾江口示侄孙湘》两首诗。诗一:"云昏水奔流,天水漭相围。暮宿投民村,高处水半扉。海风吹寒晴,波扬众星辉。",诗二"舟行忘故道,屈曲高林间。林间无所有,奔流但潺潺。茫然失所指,无路何能还。"

诗中除了表达韩愈的触景感怀外,也能依稀看到唐朝时增城纯朴古意的样貌。其实增城历史悠远,建县于东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距今已有1800余年。增城原属南海郡,南朝宋元嘉中分增城置绥宁县,梁代又复并入增城。梁、陈两代移东官郡治于增城。至隋开皇九年(589)撤郡改州,增城属广州。其后各朝改州为郡、改郡为州,几经变更,增城隶属广州不变。

明代划北部置龙门县,县境面积减少过半。民国时期,增城初属粤海道,后属省管。建国后曾属东江专区、粤中行署、惠阳地区。1958年与龙门县合并,仍称增城县,1961年各自恢复建制。1975年增城划归广州市管辖。1993年2月8日撤县建市,由广州市代管。2014年,撤销县级增城市,设立广州市增城区。增城自东汉建县后,这里重峦叠翠,林木蓊郁,云雾缭绕,经济状况无从查考。

到了宋代,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增城的面貌不断改观。北宋诗人古成之(947-1007)的《忆罗浮》写道:”忆昔罗浮最上峰,当年曾得寄仙踪。凭阑月色出沧海,欹枕秋声入古松。采药静寻幽涧洗,寄书闲仗白云封。“红尘一下拘名利,不听山间午夜钟。古成之是宋朝以来广东第一位中进士者,被誉为“岭南首第”。古成之曾在罗浮山隐居读书10多年,在他笔下,罗浮山此时已然成为“世外仙山”——古松苍翠、钟声悠扬,文化底蕴凸显,增城逐渐进入世人、文人视野,苏轼等文豪都写过诗歌与古成之唱和。


(资料图片:远眺广州市增城区荔湖街的圣皇洲湿地公园)

让增城进一步闻名于世的是南宋名臣崔与之(1158-1239)。崔与之,字正之,号菊坡,广州增城人。曾任四川制置使等职,为官廉洁奉公,练兵抗金,政声卓著。其言切于时弊,匡扶国势,淡泊功名,曾“八辞参知政事、十三辞右丞相”。崔与之不仅勤于军政,在学术上亦有建树。他被称为“岭南儒宗”,其开创的“菊坡学派”被认为是岭南历史上的第一个学术流派。

此外,他还颇有词章造诣,开岭南宋词之始,有“粤词之祖”之称。从崔与之开始,“增城”开始频繁出现于文人游历或者唱和的诗歌之中。如南宋士人梁文奎的《题增城进士单崔明清白传家巷》:”清如增江水,白如白石山。羡尔清白人,栖迟山水门。至清不可淆,至白不可淫。传子复传孙,一心如一辙。山同今古色,水同今古流。载阅清白卷,山水两悠悠。“

诗中可以看出增城山水的文化底蕴进一步提升,这里的山水都有了清清白白、绵远悠长的意境。再如南宋曾丰的《为增城丞张元辅赋博见亭》:"……今簸增城糠,冗不废舒啸。数椽立江头,万象生木杪。揆之高了机,抚掌成独笑。工指罗浮尖,又出凤凰表。尝度登罗浮,凤凰仅毫秒。……”诗中的人文感怀与自然风光融合得更加紧密、自然,增城的景观已然广为称道。

南宋名臣李昴英(1201-1257),其祖父、父母居增城,他早年受业崔与之门下,主修《春秋》。他不仅是广东科举考试的第一位探花,也是宋代广东唯一的探花,官至龙图阁侍制,吏部侍郎。在任时不畏强势,曾弹劾权臣史嵩之等,性高洁,不随俗,宋理宗曾谓“南人无党”。李昴英在增城留下诸多墨迹,还写下三首涉及增城人和物的诗。《同刘朔斋游蒲涧谒菊坡祠》:”晓随丝辔饭僧坊,丞相祠堂一瓣香。试问神仙蒲九节,何如名德菊孤芳?高山仰止堪模楷,百世闻之尚激昂。
我辈此来深有意,岂专泉石癖膏肓?“

《古成之仙箕》:”翁来灵笔舞龙蛇,翁去瑶坛锁暮霞。旧事欲淡三百载,五云阁上望仙槎。“。《北山证果寺》:”久闻北寺最清幽,因看花田遂一游。近国好山半烟雨,参天乔木几春秋。香凝永昼添谈柄,风送长松爽茗瓯。此境今才逢我辈,不留诗去鹤猿羞。“诗中,李昴英不仅赞美了增城先贤的高尚品格,更将增城美景描绘得意境高远,令人心驰神往。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