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政务文宣 查看内容

增城市新塘镇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

12-4-10 05:14|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3682| 评论: 0|来自: 增城日报

摘要: 新塘是广东省、广州市的中心镇,增城市南部工商业开发区。辖区面积251.51平方公里,有71个行政村16个居委会,户籍人口22万,外来人口50多万。“十一五”期间,是新塘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新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 ...
2.文化事业形成“五多”局面。

五年来,始终坚持“以经济求发展,以文化论输赢”的发展理念,积极开展“创建全国群众文化示范镇”建设,使全镇文化事业实现了与经济同步发展,并呈现出“五多”局面。

一是文化遗产多。大力挖掘整体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南香山文化,重点重建莲洞书院,百花寺、修复湛若水墓三大建设工程,传承南香山文化,打造休闲观光品牌。

二是文化阵地多。不断完善村级图书馆、篮球场、文化室建设,重点投入5000多万建设了市民文化活动中心、新塘图书馆、历史文化长廊等文体娱乐设施,同时打造了西南文化广场、滨江公园等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共创建文化广场6个,农村文化室53个,图书馆52个、演艺中心1个。市民文化活动中心,成为群众健身、休闲、娱乐、交际的场所,被朱小丹书记誉为“践行科学发展观,惠及群众的好举措”。

三是文学读本多。先后编制出版了《新塘文萃》三十周年精华本、广东省第一本镇级民间故事集《新塘镇民间故事选》,综合性期刊《新塘文艺》、《仙源艺苑》及多部长篇小说、散文集等一系列新塘文化精品。四是文化活动多。深入开展文化下乡、送戏下乡活动,举办了“又是一个春天”大型文艺晚会、“南樵彩墨香”书画展、“舞动新塘”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五是文化团体多。目前拥有文学、书画、舞蹈、摄影等文艺协会20个,曲艺社34个,发展会员4000余人。

其中书画协会每年有上百件作品在各地展出,10多个项目在省、市获奖,作品入选全国大展并走出国门赴韩国进行了艺术交流。与此同时于2010年建立了新塘群众文化基金,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支持。形成了以文化站为阵地,以群众文化团体为纽带的乡村文化,先后获得“广东省特级文化站”、“广州市文化先进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3.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

一方面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先后完成了38所农村卫生站的重建或改建工作,陂头、斯庄等村分别通过了省卫生和广州市卫生村的验收,完成了新塘医院国家二级综合医院的升级。同时进一步扩大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全面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16万余人,参合率达99.89%。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实现城乡覆盖。全镇共有21292人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150人办理了城镇老年居民参保。农村低保救济、孤儿、五保户的补助标准,每人每月分别增加50元、377元和65元。与此同时,全面落实“惠民66条”及17条补充意见,为各类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济539.62万元,发放“家电下乡”财政补贴357万元、种粮直补727万元。完成了西南、甘涌“五保安居点”建设和第三期农村助残安居工程建设80间。逐步建立了社会医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相衔接的城乡居民“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相关工作多次获得省、市先进。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一体化进程统筹推进

1.示范带动成为长效经验。自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结合开展城乡安居整治工程百日行动、“和谐农村365”等活动,按照“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示范带动”的办法推进新农村建设安居工程。遵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要求,采取以示范带动的方法,成功建设30多个富有特色的新农村。尤其是在中心村建设上,采取“拆旧建新”(以大敦、久裕等村为示范)、“异地新建”(以长岗等村为示范)、“扩新疏旧”(以西南、上邵等村为示范)三种示范模式,统筹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的同时,初步形成了“农户自筹”、“村委垫资”和“村集体建设,成本价出售”、“发展商投资,成本价出售”等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的筹资机制。其中西南、大敦、长岗、上邵等村的中心村建设,成为广州市乃至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西南村的科学规划和建设,成为全国的典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曾亲临视察。这一工作方法,不断完善,不断推广,成为以后推进各项工作的长效经验。

2.促进就业成为长效机制。一方面,通过成立专门机构、设立推荐就业奖励制度、定期开展就业技能免费培训、每年举办大型招聘会等措施,建立健全了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和服务网络。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就业工程,积极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普遍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多方采取措施鼓励农民“属地就业”,使全镇促进就业成为一种长效机制。近年来,累计输出劳动力45078人,其中2009年以来转移就业26705人,占32.35%,安置灵活就业26586人、占32.20%,鼓励在村种养创业15431人、占18.69%。许多村居(如大敦村等),成功发动民营纺织服装企业、商场大中型商场、小型铺店,引导村民创业就业,形成了户户有实业,人人有工作的局面。在属地转移农民就业上,成效十分突出,成为可供普遍借鉴的良性机制。

3.深化改革成为“三农”导向。近年来,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精神,在推进农村股份制改革、土地开发预留发展用地、林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开拓创新,大胆尝试,深化民主管理,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导向。西南村实施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成为增城市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以来的一个成功试点,妥善解决了外嫁女分红等农村难题,并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解放生产力、保障村民合法权益,推进城乡统筹科学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农村土地开发中,采取预留10%左右作为村集体发展用地等措施,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举措。有的村更是因势利导进一步深入开拓,如甘涌村在新甘湾地块征用中,把预留发展用地扩大到15%以上,使村民年人均收入增加近万元。
(全文完)
1234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