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明朝大儒王阳明在增城的印记和事迹 和新塘镇湛若水以“王湛”之称齐名

17-7-5 07:03|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145| 评论: 0|原作者: 湛柏欣辑录

摘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增城,对于明代大儒王阳明 ...


他还认识到王阳明离京未必就是坏事,最起码安全了:你现在离开了朝廷就像是脱离罗网的鸟儿自由飞入树林。接着他又表明自己死都站在王阳明这一边。他将自己和王阳明比作伯牙子期式的知音,都有远大的志向,说王阳明一人抵得上三位有益的朋友,自己誓死将其作为同襟。最后他还轻轻吹捧了一下,并在诗里表达了对王阳明的信心,说王阳明有“成仙”的潜质,相信王很快就会学术大成,达到“登仙”的境界。

在这番花式安慰下,王阳明安心上路了,几年后,王阳明果然在贵州龙场半夜悟道,名震天下。王阳明在贵州苦修之时,湛若水也没忘了他,几年来时不时给王寄诗,《戊辰腊廿七日夜梦王伯安兄》、《秋怀三首寄王庐陵阳明子》、《北都自严寄阳明子》都是给王阳明的,甚至在诗里他还写道:自己昨天晚上突然梦见王阳明,两人在梦中相会怎能预料到是梦呢?不过醒来知道是梦也足以自慰了。

连墓志铭都互相写,以“王湛”之称齐名

相交几十年来,王湛二人的书信往来和诗歌唱和极多。王阳明还曾经跑到湛若水的老家增城给湛若水的家题诗《题甘泉居》,又在湛若水家墙壁上“涂鸦”,写了首《书泉翁壁》。湛若水在增城创办了所民办学校---明诚书院,王阳明也为其捧场,书院堂上有湛若水的《心性图说》,右边则有王阳明所写的五言古诗。王阳明总督两广军务时,在湛甘泉的促成下重修了忠孝祠。落成时,王阳明专程到增城祭祀,写下了《谒忠孝祖祠文》和《谒忠孝祠诗》。

两人的交情到了连墓志铭都写的地步。王阳明曾亲笔为湛甘泉的父亲湛瑛题写《赠翰林院编修湛公墓表》,湛若水的母亲陈氏逝世的时候,王阳明又特地写了篇《湛贤母陈太孺人墓碑》。后来王阳明早死,湛若水则为他撰写了《阳明先生墓志铭》和《祭王阳明先生文》。

虽然二人感情深厚至此,但不代表双方互相完全接受对方学术观点。王湛二人经常就学术进行驳难争论,这种学术之争不仅不影响双方的友情,还促进两人共同进步。王阳明在《别湛甘泉序》里承认自己从湛若水的学说中受益良多。两人还换徒弟玩:他俩的弟子互相拜入对方门下学习,比如王阳明的弟子邹守益、欧阳德等都曾拜湛若水为师。当时虽然王阳明的心学占据着儒家学术界大半江山,湛若水却能与他齐名,两人被合称为“王湛”。湛若水的甘泉学派在当时极大代表着广东的学术水平,被称为广派、广宗,与余姚人王阳明的姚江学派并立。

相关资料:阳明学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

“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