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区用本地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育成一批优良水稻品种

19-8-18 06:26|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439| 评论: 0|来自: 增城市志

摘要: 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能在荒野自然生长至今的野生稻,具有特别强的生命力、再生力和对水稻多种病虫害的抗性,其中有的还具有优良的米质,遗传基础十分丰富,是珍贵的濒危野生资源财富,早已被国家植物遗传资源委员 ...


三、育种利用

在野生稻普查过程中,县农业局根据野生稻有可供遗传育种利用的优点,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行研究、试验。首先是宋东海选用产量较高而米质则一般的品种“桂朝2号”与野生稻进行有性杂交,于1985~1989年先后育成既高产稳产而米质又较佳的“桂野粘”系列新品种,其中“桂野粘2号”于1985~1986年连续两年全县稻种品比均名列第一,成为增城县水稻当家品种,并被省内清远、新丰和广西北流等地引种;1989年育成的“桂野粘3号”、“桂野粘10号”等在广西、海南、四川、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省推广。

1987~1999年,宋东海还利用野生稻或含有野生稻血缘的“桂野粘2号”与“增城丝苗”、“澳洲袋鼠丝苗”等优良品种复交,培育成“野澳丝苗”、“桂野丝苗”等10多个丝苗新品种。其中于1990年育成的“野澳丝苗”,经广东省粮油研究中心鉴定为特一级(原当家品种“桂野粘2号”被鉴定为一级)。

省水稻种子专家的评语是:“野澳丝苗米质可与建国前增城出口的丝苗米媲美,是一个既高产又优质的不可多得的特优新品种。” 1991年该品种在省内湛江、汕头、佛山、江门、肇庆、惠阳等地共有30多个县(市)引种,面积共15万多亩;1992年,在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广西、云南、福建、海南、贵州等省(区)引种,面积共110多万亩。

上述利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育成优良品种的科技成果——《利用野生稻杂交育成“桂野粘”系列良种》和《特优高产良种“野澳丝苗”》已入编《中国实用科技成果大辞典》(1995年12月出版),宋东海个人则于1989年获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华南农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卢永根对宋东海的评语:“他是继丁颖教授直接利用野生稻于1933年选育成‘中山一号’之后,在国内直接利用野生稻种质于栽培稻育种工作的最大成功者。”);1994年和1995年先后被授予“广东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和奖章。

四、资源保护

为使增城野生稻持久地保持与自然环境的互作关系,利于物种的自然进化、种群分化和遗传多样性的发展,便于随时为科研和学术考察提供原生地的野生稻基因,增城市农业局在广东省农科院和广州市农委的支持下,于1996年建立“野生稻原地自然保护点”。

保护点位于镇龙镇洋田村与新田村交界处的洋田桥北端沼泽地(因县农业局从1980年始一直采用洋田河一带的野生稻进行杂交育种,故选此地为保护点),面积2.6亩,周围用铁丝网维护,并立石碑1座,上刻“增城市野生稻原地自然保护点”和“广州市农委  增城市农业局  镇龙镇政府  1996年10月立”。

2001年,又在该地段扩大保护范围,圈定洋田桥以下至洋田陂238米长的河段两岸沼泽地(面积33亩),建立“野生稻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周围设置2米高的铁丝网,每隔5米竖一水泥柱固定铁丝网。区内竖花岗岩石碑1座,上刻标题:“广州市增城野生稻自然保护区”,碑文内容为普查、利用野生稻情况的大事记,下署“广州市农牧渔业局  增城市农业局  2001年6月立”。

建立野生稻自然保护区,已引起有关科研部门的关注。华南农业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以及国际水稻研究所的专家、学者,都曾专程前往参观考察、取样研究。2000年11月、2003年1月和2004年10月,华南农业大学卢永根院士、刘向东教授先后带领三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共33人,中山大学施苏华教授2004年11月带领博士、硕士研究生7人前往该保护区进行现场教学和考察,并取样研究。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