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治理工作。自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广州市居民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分类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针对如何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工作的精细化水平,实现垃圾分类工作提质扩面,广州市增城区找到新的突破点。广州市增城区坚持以“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为目标,结合增城的荔枝小镇特色,打造区内首个集科普教育、宣传培训、收集存放功能为一体的生活垃圾分类科普综合体验馆。 “智造”科普,创分类“新支点” 增城区通过“智能+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方式,以科普综合体验馆为中心,辐射13个镇街生活垃圾分类特色点位,打造一张生态宜居宜业大湾区后花园绿色名片。广州市增城区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区镇联合行动,层层推进工作部署,“智造”科普综合体验馆,创造区内垃圾分类“新支点”。 一是精心设计。增城区精心选址,设馆点在区内仙村镇岳湖村朱仙路旁,以科普综合体验馆为辐射点,串联广州市第六资源热力电厂、碧潭村、荔枝小镇、源海仙村壹号小区,打造出仙村镇生活垃圾分类“文旅+科普”示范路线。科普综合体验馆总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充分考虑人流容纳量。馆外观设计融入岭南建筑风格和荔枝小镇特色,以灰白为基调,外墙搭配村景壁画,整洁别致。同时设置主题地标,摆放观景吉祥物,划分智能感应分类投放区,整体优化场馆周围基础设施。 二是注重内容建设。科普综合体验馆内重视讲解内容塑造,设计主题内容排列连贯流畅。构建“城市在行动”“垃圾围城”“垃圾生命周期及处理流程”“知识大比拼及成果展示”4个主题衔接空间,立体化展示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科普综合体验馆通过以实物展示、互动体验等多元的方式,调动参观者对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的好奇心。利用沉浸式体验,设置游戏环节,寓教于乐,集科宣与娱乐于一体,趣学垃圾分类知识,使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深入人心。 三是运用科技智能元素。智能化是增城区生活垃圾分类科普综合体验馆的主要亮点。场馆设置多处智能化硬件,外部设立智能感应分类投放区,配置无接触式桶盖,居民靠近桶身,桶盖自动开启即可完成投放,切实提升居民分类的使用感。建立区内生活垃圾分类监管系统,可远程监控星级垃圾投放点保洁管养情况,开展数据化监管。 广州市增城区连接生活垃圾分类监管系统和城管执法系统,设立区内总控平台,在镇街分类部门、各小区设监控室,实时监控各小区投放点情况,给督导员配备辅助督导app,搭建区内垃圾分类的数据网。同时以ai技术为辅,设置系统语音提醒、政策宣传,开启生活垃圾分类的智能督导,实现“隔空对话”引导垃圾分类。 “取证难”是垃圾分类执法工作中的难点。广州增城区通过生活垃圾分类监管系统实现自动化违规行为数据采集,化解投放点违规投放的“取证难题”。系统透过摄像头捕捉居民违规投放行为,采集居民违规投放事件影像,经督导员通过手机移动端app远程确认,并经镇街分类部门审核后,将居民信息、违规取证信息同步上传至城管执法系统,共享数据信息,为执法开展提供依据,提升执法效率。对违规居民,增城区采取教育引导为主、惩罚为辅的处理方式。 系统自动识别居民信息后,先由小区物业、居委会共同上门宣传教育;若仍多次违规,镇街城管执法人员将开具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视整改情况进一步作出立案处罚。据统计,经过精准督导宣传教育,居民违规投放行为可减少90%,从源头有效解决了居民垃圾分类自觉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区内可掌握各镇街、小区垃圾分类准确率及参与率、垃圾投放量变化趋势、违规类型占比等日常业务数据,以数据分析反哺日常业务管理、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目前,增城区在仙村镇、荔湖街、荔城街等部分镇街星级投放点已接入该监管系统,形成成熟管理模式后,将在全区全面推广,建立健全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