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珍介绍,2008年至今,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已经利用保存的荔枝树种繁育了50万株直生后代,为分子标记技术提供了700多个dna片段。这些片段信息清晰,大大减轻了荔枝基因图谱建设的压力。与此同时,向旭团队陆续攻克了荔枝遗传物质提取和检测分析等技术难关,最终成功研发出了荔枝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向旭介绍,该技术可对特定性状进行分子标记,科研人员无需等到荔枝树挂果,只需从树中提取dna,即可分析杂交育种情况。 “通过应用该技术,杂交育种的周期可缩短5年左右。”向旭说,荔枝的基因图谱好比一本“辞典”,现在解决的是编纂方法,还缺丰富的词条量。要完成“辞典”编写,走向应用,还需要更多样本的支持。比如,果核的大小是决定荔枝售价的关键因素,但这项被学界称为“焦核率”的指标,尚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近年来,陆续有团队与向旭合作,提供更多野生荔枝材料进行分析鉴定。12年来,国家果树种质广州荔枝圃繁育的直生后代陆续开花,专家也在其中发现了有价值的材料。未来,这些材料将为充实荔枝基因库发挥重要作用。 高接换种技术助力改良品种推广 当前,丰收的喜悦过后,荔枝进入了采后管理的重要时期,各个荔枝研究团队马不停蹄,开始指导荔枝秋梢期的管理。对于荔枝而言,不同品种的管理方式截然不同的情况十分常见。省农科院果树所的荔枝优质品种介绍手册介绍了20多种荔枝品种的栽培方法,其中仅施肥就有五六种不同的技术。荔枝育种专家表示,由于栽培技术不一,加上担心新品种的市场表现,不少果农不愿改种,这是新品种推广遇到的最大阻力。 在十多种新品种中,育成之后迅速推广到万亩级种植面积的,仅仙进奉、井岗红糯等寥寥数种。“培养出新品种却没人种植,对科研团队是不小的打击。”陈洁珍说。一边是新品种推广困难重重;另一边却是老品种被撂荒,滋生虫害。“病虫害很容易从抛荒的荔枝树传染到荔枝林中,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茂名电白水东镇果农杨华欢颇为苦恼。 向旭分析,多年以来,品质一般的荔枝品种由于竞争力弱,价格不断下降,导致不少荔枝林被撂荒。据他估算,省内因类似原因撂荒的荔枝林面积可能达到50万亩。而高接换种技术的成熟,为荔枝迅速改良品种提供了全新思路。通过高接换种,原本廉价而被抛荒的黑叶等品种有望改造成桂味、冰荔等贵价品种。“若水肥条件好、管理得当,荔枝在高接换种的次年即可挂果,投产时间比传统嫁接苗提早3年以上。”向旭说。 相关的技术工作已在广东推开。当下,向旭正在全省各地指导高接换种。马锞介绍,现在茂名、湛江等地也出现了冰荔的身影。然而,高接换种技术施行难度大,成本亦较高,目前个体农户的积极性尚未完全被激发出来。对此,向旭建议通过合作社的运作,对技术标准、施肥、喷药、修剪、采收、包装销售等方面进行规范,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省农业农村厅亦已出台《广东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计划用3年时间改造低效果园100万亩,同时发展多种林下经济,开展立体种养,增加果农收入。 培育适合深加工品种,有助破解售期短难题 广东荔枝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对于180万从业者来说,既是欢喜,也是烦恼。欢喜的是荔枝带来的上百亿元收入,烦恼的则是荔枝集中上市带来的销售问题。目前,优质荔枝品种的成熟时间集中在5月底至7月初约50天时间,集中上市叠加不耐储运,让荔枝的销售期呈现密集而短暂的特征。近年来,水果市场的整体变化,让荔枝熟期短暂的劣势更为凸显。过去,6月是荔枝的绝对“主场”,现在情况已悄然变化。以前中秋前后上市的柑橘,现在可以全年供应;葡萄、苹果等秋季水果的熟期提前,进一步挤压荔枝的市场空间。 相比之下,同为无患子科植物的龙眼上市时间也短,其销售压力却远小于荔枝,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正是龙眼拥有成熟完善的加工体系。因此,培育专用于加工的荔枝新品种,是育种研究的全新方向,而这也需要种业新技术的加持,以更好地控制优质性状,加快育种进度。在此基础上,未来加工的高品质荔枝干、荔枝酒,甚至荔枝制成的药物、保健品,若能打开市场,将给荔枝大年的销售问题带来全新的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