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2年末,万果小镇将建成“四季瓜果飘香”,集生态种植、农耕体验、休闲观光、科普试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自整改工作开展以来,派潭镇在发展农业产业过程中始终牢记习_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中绝不以污染生态环境为代价,多措并举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一是通过发放有机肥补贴、“以奖代补”向菜篮子企业发放生物农药、定期巡查农资店等方式,减少农业投入带来的污染; 二是发放秸秆回收利用补贴,并开展相关宣传,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三是开展美丽田园专项行动,回收田间固体废弃物,整治田间环境;四是加强禽畜养殖场管理,清退违规养殖场,规范禽畜养殖行业,有效防止禽畜养殖粪便污水污染河流环境;五是开展鱼塘水质检测,确保鱼塘水质达标排放。 ●派潭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袁冰莉:擦亮生态底色 守护绿水青山 派潭杨梅古都,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几经演变,自明朝定名派潭,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一直以来,派潭镇坚持走“生态立镇、旅游兴镇、城乡融合”绿色发展道路,深入贯彻习_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整改工作开展以来,派潭镇按照“三个转变”“三个摆进去”工作要求,继续做好绿水青山保护文章。以古树名木保护为切口,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引导全镇形成爱绿护绿、践行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全面推行林长制,构建镇、村两级责任体系,强化网格化管理,让党员干部认领一株古树或文物建筑,切实守护好镇内135棵古树和38座文物。推进修订村规民约,引导广大群众形成爱护大树古树、历史文物良好风尚,打通整改“最后一米”。接下来,派潭镇将牢记习_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抓整改扛责任,保持政治清醒和战略定力,以创建全国乡镇森林防灭火工作规范化管理试点单位为契机,切实守护好派潭的绿水青山,传承千年历史文化,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 ●派潭镇邓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满基:守住“传家宝” 焕发历史文物生机 邓村村是典型的岭南客家古村落,有超过200年历史的客家围屋建筑,并有“石屋炮楼、石屋门楼、武威祠堂、石焕新故居”4个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省内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保存较好的客家围屋之一。整改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深入学习习_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对标对表上级整改任务清单,推动整改落地见效。 通过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见证邓村村发展的古树名木和历史文物的重要性,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举措。一是加强对村内6棵古树名木和4处历史文物的保护,建立党员责任制,由党员干部认领一株或一处保护对象,落实每周巡护2次工作要求,并利用河长制、林长制、综治、农产品安全员网格,发挥党员群众力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 二是积极探索历史文物保护和历史文物活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引进文旅企业对邓村石屋(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物)进行修缮,为历史文物注入新业态新活力,切实将祖宗留给邓村村的绿水青山转换成金山银山。接下来,邓村村将按照“三个转变”“七个成果”的要求,扎实推进整改工作;继续探索历史文物活化利用新方式,让历史文物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焕发生机,让历史文物成为客家文化宣传新阵地。 ●派潭镇万果小镇项目负责人陈智崇:发展生态农业 践行绿水青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万果小镇项目规划建设1500亩以上规模农业产业基地,打造以蔬果花产业为核心,融社区概念为一体,兼顾参观体验的主题蔬果花艺展示园区,集农业生产和农业观光采摘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该项目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指导思想的现代农业耕作模式,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道路,尽量减少或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农业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接下来,万果小镇将以现有水果特色产业和未来规划布局为主体,建设以“绿色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现代农业建设”为导向,兼具农业面源减排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重生态环保功能的现代化生态型绿色农场示范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