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几近灭绝的增城榄雕工艺

11-7-7 05:07|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3423| 评论: 0|来自: 羊城晚报

摘要: 增城榄雕其实应该说是新塘榄雕。历史上,新塘从来就是增城榄雕的中心,这里有形成规模的榄雕生产厂家,有造诣深厚的榄雕艺术家,最重要的是,这里出产榄雕最好的原材料——新塘乌榄核。据说,在新塘附近的仙村,有两 ...
浑身都是“宝”的乌榄

榄肉:通常被用来腌制成榄角,以前一些上档次的酒楼都会以榄角作为饭前开胃小吃招呼客人,榄角也是当时广州及珠三角广大百姓家庭喜爱的下粥食物。在清末民初,增城最高峰的时候曾有几十家榄角生产厂家,他们的产品畅销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
榄仁:是制作月饼、糕点的绝佳佐料。

榄核:被用来制作榄雕用于装饰自不用说。一般被用来制作榄雕的榄核有两种,一种是核长而尖的榄核,这种榄核一般长度在50毫米以上,适合于雕刻船类题材;另一种是头大尾细的榄核,这类榄核适合于雕刻人物、佛珠等。新塘的乌榄核就具备了这两个条件,且其质地较其他地方的榄核柔滑,易于雕刻。
榄核渣:这是当时蒸汽机最好的燃料,据说用乌榄核核渣做燃料的蒸汽机,其动力要比用其他燃料强劲很多。

增城榄雕

增城市盛产乌榄和白榄,乌榄则是增城的四件宝之一。乌榄除了能制成咸揽角、油榄角、五香榄角等之外。榄核还是制作榄雕的好材料。增城揽雕属于雕刻工艺中的一种。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榄雕工艺始创于增城新塘镇,在清代是历年的贡品。历史上最为出名的是清代咸丰年间新塘老艺人湛谷生雕的《苏东坡夜游赤壁》(又名《赤壁游舫》)花船,被称之为雕刻之王、在船底上雕刻了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全文。共537字,同时人物造型非常精致、维妙维肖。如今这件稀世珍宝珍藏在

广字工艺做了这么多期,  让我第一次听到“几近灭绝”这四个字的,是广雕之一的榄雕,心里多少有些沉重-最讽刺的是,它虽巳几近灭绝,  而我们却仍然懵懂不知。榄雕自有它的辉煌历史,仅咸丰年间艺人湛菊生的《赤壁游舫》,已经让众多名士竞折腰。其技艺之精湛、功夫之奇巧,非朝夕可成,一时成为无价之宝,竟无人有力收藏。今非昔比,当初的无价之宝,在上世纪70年代竟售卖到几毛钱一个,价格之低廉,可见一斑。

湛老先生并非一个单纯的手工艺者,他不仅善榄雕,更博涉群书,文章出众、好丹青、尤工人物。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拓展了榄雕的题材,并提高了揽雕的艺术水平,使之达到一个鼎盛时期  而揽雕的没落在某一程度上来说,正是人为造成的创作空间上的限制,技艺水平和文化内涵长久得不利相应的提升,一直处于瓶颈状态。榄雕已经没落了,昔日的贵族光华早已逝去,甚至连残存的记忆都已破败不堪,我们在苛求手工艺者的传承和创新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呢?

据记者采访得知,很多广州的年轻人竟都不知道“三雕一彩一绣”为何物,当我们侃侃而谈“牙雕辉煌已然不再,玉雕市场多元化,广彩别有洞天”等等之时,有这样一个大的群体,带着懵懂的表情,还有一脸的问题。他们不清楚那是一种怎样精湛的技艺,也不明白曾经是怎样的一种辉煌;他们看不见传统文明的凋零。而最为讽刺的是,我们的传统技艺却蜚声海外,大多数传统工艺品的主要市场都不在国内,而是销往国外。我们的文化得到了别人的认同,自身的传承反而举步维艰。

爷爷奶奶辈常说,有身子艺走遍天下。在乡村镇子里,最富有的往往就是靠手艺吃饭的人。现在是知识经济、电器时代,人人都忙着奔向有房有车的金领生活,非朝夕可成的手工技艺又是几个人所能等的了的呢!在浮躁的空气里,充斥的是忧虑、繁忙,快餐。传统的审美观和文化圈在不断退化萎缩,能保持一份宁静、稳定的心态已经难能可贵了。

记得前些日子,见到一位沉迷刺绣的旅美华人,他耗尽全部家财,颠簸于大江南北,利用苏绣、湘绣、广绣等技艺制作出美国的世贸大厦,中国的万里长城、世纪名人等作品,希望有朝一日能风靡全世界。暂不论他的功利心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都想分一杯羹;重要的是他对中国刺绣的认知和信心,如果多有几个人能在我们的传统工艺上有这样的执着和魄力,或许又能打开另外一番新天地。有些技艺已经消失,有些技艺还在坚持;没落的贵族虽巳渐行渐远,而希望的脚步却从未停止。

湛菊生

湛菊生:生于清嘉庆壬戍年(1802年),卒于光绪丙子年(1876年)。原名茂兰,号谷生。增城新塘人。湛菊生自小勤奋抒学、博览群书,文章出众、善丹青。尤工人物,画佛像、观音、罗汉,用笔雅淡,洒脱生动,乡人得之如宝。湛20多岁成为“生员”后。屡应乡试不中,遂专心于榄雕创作。湛榄雕技艺精湛,在当时的新塘乃至广州首屈一指。据说,湛所用的刀凿皆自用精铁锻制而成,为刻榄雕,他在家中开一扇向东的窗户,在朝阳初升时,即取榄核向窗口雕镂,有事即口含榄核,以便榄核利于雕刻。

湛菊生的作品,历今一百多年,现留传于世的只有不到十件。这些作品多收藏于海内外博物馆和藏家手中。现珍藏于增城博物馆的《赤壁游舫》,是他54岁时刻制的精品,其另一代表作是《十八罗汉》。这些作品将其精湛的手法、深厚的艺术修养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奇怪的是,作为一代榄雕人师,湛菊生—生没有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而是过着清贫的日子、究其原因是湛菊生对具作品始终“精益求精”,往往是几个月才能雕出一件作品,这样雕刻出来的作品,也只有少数的达官贵人才买得起。因此,榄雕并没有给湛菊生带来丰厚的收入。

创作意念:苏东坡携友游赤壁,体现一代文豪的洒脱、风流。创作特色:此核舫分船头、中舱、船尾二段布局。船头置一桌,上置三酒杯,苏东坡、黄庭坚、佛印三人据案而坐。船尾艄妇作摇橹状,一幼儿依膝仰首,喃喃欲语;一童在小炉旁摇扇煲茶,6个人物栩栩如生。中舱前后有门,两侧有窗;窗门可开合,镂刻有通花图案;篷面有方格十字图案,顶脊有白鹤,状似腾飞,篷檐有梅花荏。船头有链合锚,皆本核取材镂刻;链圈交接处,洞微于针孔。船底斗寸见方,上刻《前赤壁赋》全文537字。万刻玲珑,字体秀美;又在衣针大小的橹忏上刻:“咸丰丙寅年湛菊生五十四岁”的落款。

新塘艺雕厂

说到增城的榄雕,一定要提到新塘榄雕;说到新塘榄雕,一定不能不提新塘芝雕厂。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外掀起了一股中国工艺品热的浪潮。1973年8月,在增城当地政府及县外贸部门的支持鼓励厂,新塘图章社扩展为新塘芝雕厂当时,以4名刻印艺人为骨干,吸收了6名青年工人,恢复了榄雕生产。当年榄雕生产量达2500只,创产值6200元。1978年,榄雕生产进入了全盛时期,该厂职厂人数增至45人,厂房面积达到594平方米;榄雕品种从1973年恢复生产时的四个品种增加到船类,珠串类、坐件和挂件四大类,50多个品种,其中《仿古赤壁船》、《状元游街》、《福禄寿星》等产品,在国内外有较高声誉。产品全部出口,销往英国、加拿大、美国及东南亚。1979年,由于省,市外贸部门分家,一些业务跟不上,造成产、销脱市,再加上生产工人的技艺跟不上,产、销价格不合理,工厂再也无法组织生产,到1981年,新塘芝雕厂被迫转产。
123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