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增城市境内粤客通婚调查报告

13-1-14 11:17|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4740| 评论: 0|原作者: 刘丽川

摘要: 增城地区宋元之后成为以粤人(当地称作“本地人”)族群为主的区域。而客家族群大部分人是在清初康熙“迁海复界”后由粤北、粤东北陆续移入的。这两大族群在增江流域杂居共处的300多年间有时虽有摩擦,但总体说来共存 ...


可以想像,因这些“对亲女”的“不满”情绪,必然会导致双方家长之间的“不满”,自然会影响到姻亲间的关系;如果“对亲女”的情绪稳定,感到生活美满,姻亲间的关系也会随之亲密。那么现在,特别是90年代以来“对亲”人员逐渐增加,“对亲”姻亲之间关系会是怎样的呢?

通过对棠厦村、白湖村的实地调查,其结果打消了我们事先的一些主观担心:双方的村民无论男女,对“对亲”都持欣然接受的态度,认为是“很兴”的一种社会时尚,全然没有了早期人们心理上那种人为设置的藩篱,这个问题应该说已不是什么问题了。两村村民看待“对亲”持开放的态度,姻亲间走动的情况也很有一致性:

两村“对亲”的姻亲,如果是在增城当地的,凡逢年节,村里“做景”,或家里凡有“做好事”等等,“都要请喝酒,来往密切”。如果在外地、外省的,因路途关系,走动就不那么频密,但也要隔段时间或请对方来或自己受邀去探望,他们说“正好借机会旅游一下”。增城“对亲”的粤客姻亲双方,因“对亲”婚圈的扩展,双方的人际关系网和眼界也相应扩展开来。

结束语

旧时粤客不“对亲”,是宗族社会强调血缘纯正的产物。解放以来的几十年间(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宗法制度被破除,宗族社会土崩瓦解;农村的生产关系、生产结构、社会生活,乃至家庭关系诸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渐渐磨去了过去族群身份造成的差别,这为粤客通婚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从棠厦、白湖两村粤客间的婚嫁看增城地区的粤客通婚,时间大致应是从六七十年代开始,以后陆续多了起来。

这次田野作业得出的增城粤客族群间的通婚率现已达百分之二三十,这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因时代的发展,社会关系的改变,“粤客族群之间的互动在日益深入”确是明显的事实。对于这种改变,上楼四社的村民很朴实地说:“本地和客家的对亲是随社会走的嘛!”,真是一语中的!其实,发生在增城的粤客通婚,仅是中国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发生在增城,同样也发生在岭南和其他中国广大土地上的其他族群之间。

注释:
(1)刘平:《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4月),第5页。
(2)刘平:《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4月),第376-377页。
(3)该论文已由《增城日报》在2011年12月5日和2011年12月7日分两期全文转载。
(4)2012年3月下旬我们对增城的白湖村、棠厦村进行了入村调查,参与调查的还有暨南大学陈延河教授与深圳大学张卫东教授。调查得到了增城市方志办老主任黄卓夫先生和增江街、荔城街两街道及文化站的大力支持;荔城街文化站站长钟新林先生还陪同调查,特此表示感谢。
(5)2011年11月初,我们曾拜访棠厦村委会。村委会请来几位长老:90岁退休的原村副书记潘叔钦、85岁的老队长潘锦锴、79岁的原广东警官学院干部潘冠东、71岁的原棠厦小学校长潘容富。长者们热情的介绍,让我们收获甚丰。2012年3月下旬再次进村,村主任潘伯好(54岁)又热情地接待我们。借此深表谢意。
(6)2011年11月初,增江街文化站副站长徐容锦、增江街党政办工作人员尹细聪陪同进村;白湖村老书记尹陈深先生提供了尹氏族史研究所1996年刊印于北京的《广东尹氏族谱》,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文中此段话即摘自该族谱前由尹河森撰写的序言。
(7)见拙文“论清咸丰同治年间广州府东路的土客共存——以增城为中心”,《增城日报》2011年12月7日。

参考文献:
1、刘平:《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4月。
2、增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增城县志》,1995年11月。
12345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